“人傑地靈”在中國從來都不是一個虛僞的客套詞。從古至今,在中華大地上,有很多優秀傑出的人物都是出生于一些山川靈秀之地。同時,這些地方也因為這些傑出人才的不斷湧現而變地更加靈秀,成為英才彙聚之地。正所謂人因地秀,地因人靈!
江西,地處我國東南部,物産富饒、人文荟萃,素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之譽。在中國文學史上,江西名人輩出,詩人,詞人,學者若群星燦爛,光耀史冊,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例如宋代的王安石,歐陽修,黃庭堅,楊萬裡,明代的湯顯祖等。
今天筆者要和大家介紹的就是江西曆史上一位非常著名的文學家。他是江西曆史上首位文學巨匠,是中國山水田園詩的鼻祖。他就是東晉著名文學家陶淵明。作為為中國文學史上首位隐逸詩人,陶淵明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篇,影響了後世幾代人的思想和創作。
其中《飲酒》20首是陶淵明樸素自然灑脫恬淡詩風的重要代表,對後世五言詩發展産生了巨大影響。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就是他的《飲酒》其五,一首流芳百世的五言古詩。在東晉玄學盛行的背景下,這首詩反映了一種新的人生觀與自然觀,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
飲酒 陶淵明(東晉)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現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有學者曾對陶淵明現存的142首詩文做過統計,說到飲酒的共有56篇,約占全部作品的40%。從這些詩中我們可以看到,陶淵明的确是很喜歡飲酒。據史料記載,陶淵明年輕時曾有很長一段時間縱情歡飲。《飲酒》20首,就是他39歲那年秋天連續不斷酣飲賦詩的結果。
這首詩雖然并未寫到酒,但很有可能是詩人在酣飲之後信筆而寫出的。它語言淺顯、結構精微、意境高遠,成了中國詩歌史上最廣為人知的一篇。全詩的宗旨是回歸自然。而回歸自然的第一步,就是否定對世俗的權力地位,财富榮譽等,所以就有詩的前四句。
這是詩作的第一層,寫詩人擺脫塵俗煩擾後的感受,表現了詩人鄙棄官場,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我把房子建在人群聚集的地方,卻一點也感覺不到車馬的喧鬧聲。你問我為什麼能做到這樣,那是因為我的心性超然,不惹塵俗,自然就會覺得住的地方偏遠。
這四句采用自問自答的形式,表明了自己獨特的精神追求。後六句為一層,寫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詩人從中獲得的無限樂趣。表現了詩人熱愛田園生活的真情和高潔人格。其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最為脍炙人口。特别是其中的“見”字,對于正确理解全詩至關重要。
按照古漢語的法則,“悠然見南山”既可以理解為悠然地見到南山,也可以理解為見到悠然的南山,所以這“悠然”不僅屬于人,也屬于詩人。人恬靜而自在,山靜默而高遠,在那一刻人與山相對,仿佛從未見過,又仿佛非常熟悉,二者之間有一種說不出的默契與相交。
如果将“見”字理解為“望”字,就顯得索然無味了。“望”顯地刻意為之,與全詩回歸自然約主調相違背。“見”字表現了詩人看山,不是有意為之,而是在東籬采菊時,南山無意間映入了眼簾。所以,我猜想這“悠然見南山”一句就是詩人在酒醉中寫的,因為清醒的狀态下是寫不出來這樣自然天成的話語的。
這“見南山之舉”,對陶淵明來說,到底是“心中意”還是“眼中景”呢?這就要回歸到前句對“人境”二字的理解。如果是“心中意”,那麼淵明先生并未遠離喧嚣的人群,他隻是屏蔽了外界的一切,在心中修籬種菊,正如詩中所言“心遠地自偏”。心裡如果擺脫了城市的束縛,南山的景色便浮現在眼前。
如果是眼中景呢?那麼陶淵明先生可能果真是隐居在南山之雨中,悠然見南山,便也是實實在在的生活了。無論是眼中所見還是心中所感,在南山中,詩人在自然中感受到了一種真意,身心沉醉其中,想說什麼卻再也找不到什麼适合的語言。此時此刻,物我渾然一體,不知何者是我何者為物了。這便是後四句的意境。
王國維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一種無我之境,是一種物我一體的境界。這種境界隻有在安靜的時候才能夠感受得到。這首詩充滿了甯靜淡遠之氣,不枯寂,不幹瘦,而是涵蓋了天地萬物,具有一種豐富的,飽滿的,強烈的自适感。
(注:文中圖片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作者删除。在此,感謝圖片的提供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