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建設?作者:李鳳亮(南方科技大學黨委書記、講席教授),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探索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建設?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作者:李鳳亮(南方科技大學黨委書記、講席教授)
在清華大學考察時強調,要用好學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劑”,加強基礎學科培養能力,打破學科專業壁壘,對現有學科專業體系進行調整升級,瞄準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加快培養緊缺人才。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圍繞“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等方面又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重要講話精神,心懷“國之大者”,積極推進新文科建設,着力培養堪當民族複興大任的新時代創新人才。
創新人才培養是一流大學建設的首要任務
一流大學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必須強化使命擔當,産出一流學術成果,培養一流創新人才,支撐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建設。
創新人才培養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必然要求。當今世界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創新是其中一個關鍵變量。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呼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為科技第一生産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一流大學更是責無旁貸。在“兩個大局”背景下,一流大學要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應國家之所需,堅持“四個面向”,培養造就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創新團隊。
創新人才培養是知識生産模式變革的必然要求。新型知識生産模式強調知識生産主體的多元性、網絡性與耦合性,知識創造發生在多元創新主體的互動與耦合之中,并在此過程中形成創新生态系統。當前,學科發展呈現高度分化基礎上的高度綜合趨勢,“交叉學科”越來越受到關注,已成為我國第14個學科門類。一流大學要打破傳統學科組織界限,探索構建有利于學科交叉合作、有利于解決複雜問題的新型組織結構及其制度體系,培養适應新型知識生産模式的創新型人才。
創新人才培養是新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必然要求。新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對大學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更多新要求。大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自主獲取知識和融彙跨學科知識的能力,對于未來高水平、可持續發展愈加重要。同時,我國經濟社會進入新發展階段,厚基礎、寬口徑、專業化、創新型的複合型人才成為新的時代需求,“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正是在這一新的曆史語境中提出的人才和學科發展新方略。
今年2月,南方科技大學、上海科技大學正式進入“雙一流”建設高校行列,這既是國家對新型研究型大學的肯定和信任,也賦予了我們更大的使命和責任。新型研究型大學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變量和增量,要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面持續探索,用實踐回答好“錢學森之問”。
新文科建設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路徑
2019年,教育部、科技部等13個部門聯合啟動“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要求全面推進新文科建設。之後,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發布《新文科建設宣言》,對新文科建設作出全面部署。新文科作為新形勢下對傳統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模式的反思,對培養創新人才有着積極的促進作用。
以人格教育提升人才的文明素養。立德樹人是一個整體。創新人才不僅專業上要拔尖,更要思想進步、品德高尚、人格健全。新文科建設的首要指向就是以人為本,汲取中外優秀文化,夯實學生的人文之基。要牢牢把握哲學社會科學的價值導向,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提升學生的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結合專業教育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打造“現代科技與家國情懷”“改革創新與先行示範”“紅色基因與時代使命”特色思政課程體系,努力把學生培養成“大寫的人”。
以跨界融合提升人才的知識結構。人類知識與技術的産出進入了新時代,交叉融合、滲透創新成為新的方式與特征。頂尖科學家往往具有豐富的人文知識,今天的高等教育亦更加強調知識的跨界性和人才知識結構的完整性。近年來,新型研究型大學在人才培養的改革上,已經陸續開展了“完全學分制”及打破專業邊界的“創新班”“試驗班”等諸多模式。此外,南方科技大學還正在“科技人文與城市文明”跨界融合的方向上,在科技哲學與科學倫理、科技考古與文化遺産、科學教育與藝術科技等領域積極探索,以期為科技插上文化的翅膀。
以全人教育提升人才的創新思維能力。無論是古代的君子“六藝”,還是今天強調的“德智體美勞”,追求的都是全人教育。全人教育的核心是尊重人的發展潛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新文科建設不僅重視知識傳授,更要成為思想創生的主要平台,借助通識教育這一重要抓手,不斷提升學生的歸納推理、獨立思考、價值判斷、語言與溝通等能力。要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注重問題從發現到解決的全過程思維培訓,引導學生成為具備思辨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的人。
不斷完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用好學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劑”,逐步形成“通識教育 專業教育”的育人特色,培根鑄魂、啟智潤心,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富有責任感的公民和全面發展的人。
持續優化培養創新人才的體制機制
新文科之新在于創新。建設一流大學,關鍵是要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一流理工大學應基于人才培養的内生性需求,不斷完善新文科創新人才培養的體制機制。
調整優化學科專業設置。學科專業是人才培養的基礎和載體。教育部在6月14日的新聞發布會上透露,我國組織開展了新一輪學科專業目錄修訂工作,新版目錄即将印發實施。事實上,學科專業目錄既有它的規定性,也有一定的滞後性。優化學科專業目錄的關鍵,在于一定程度上是否允許高校自主設置一級、二級學科。現階段,理工類高校的新文科,基本都是文理工醫交叉特色的新文科。要賦予其更大的學科專業設置的自主權,支持文科和理工醫科交叉的多學科融合研究,以高質量的新文科研究成果回報社會。
加強通識課程系統規劃。課程建設是一流大學創新人才培養的重中之重。在今年5月舉辦的特色文科通識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學術研讨會上,有學者對比了中外12所高水平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設置,境内大學文科通識課程所占的總學分比重僅為7%~ 8%,而境外大學則基本維持在25%。我們要進一步增強跨界融合意識,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設計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新文科課程體系、教學大綱和相關課程,做好文科通識課程的整體規劃。同時,要強化課程的實踐導向,開設文科實驗室、教師指導課等,健全科研實踐和創新實踐體系,從根本上增強大學生跨領域知識融通能力、人文素養與創新創業實踐能力。
改革人才培養評價導向。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有什麼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麼樣的辦學導向。人才培養的評價是一個系統工程,應按照《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要求,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完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新文科有其差異性和複雜性,以及科學與價值的雙重性,更要建立常态化長周期的評價制度,注重定量分析與定性評價相結合,加強人才培養過程質量評價,健全在學質量與畢業質量相結合的學生質量評價體系。
一流理工大學必須有一流的新文科教育,在理、工、醫的基礎上,成立人文社科、創新創業、創新創意設計等學院,持續推進“人才培養卓越計劃”,推動基礎理論、應用技術和人文學科交叉融通,才能培養出具有“家國情懷、全球視野、綜合素養、創新能力”的一流創新人才。
來源: 學習時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