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經常可以看到CPU新老平台換代之際剪刀“CPU性能過剩”論,大概意思就是:鑒于CPU性能已經發展到一定高度,目前市售中低端或者前幾代的主流型号CPU已經完全可以滿足大衆需求,花更多錢買更強的型号意義不大。
我對這一觀點部分贊同。
贊同點在于,即使是入門級别的賽揚雙核處理器,隻要你的需求一直不高或者制作固定的工作,确實可以保障迅捷流暢的使用體驗,比如隻用來寫Word(不是成書成冊那種)、或者PPT(不是連續動畫、圖片超多)、表格(簡單日常表格)、常規聊天軟件、浏覽網頁等,甚至觀看4K高清視頻(在集成核顯的情況下)。
至于為什麼不是很妥,你可以用一個主流平台日常操作測試下,比如在鬥魚看直播。
主流級别的第十代i5-10400這種觀看鬥魚直播的處理器穩定占用率在20-35%左右波動,在這個利用率下你多開幾個直播頁面或者幾個程序,也沒什麼問題。但是如果在彈幕、禮物海量的直播間裡面,穩定占用率會提升到40-60%。
但是如果在觀察一下你每次打開頁面時處理器的占用率,可能很多人就不淡定了,占用率随便就能沖到80-100%。這就表明,如果你的CPU性能還要更強,那麼打開網頁的速度就還要更快。雖然可能隻會快個1-2S不到。
所以一般用戶能體會到CPU性能差别嗎?顯然是可以的,雖然感知可能不是很強。
不過主流的單機以及網絡遊戲用戶,你用更強的CPU一定可以獲得更高的FPS(雖然提升可能遠不如更換高級别顯卡);程序員用的主流編譯器、設計師進行圖形設計、視頻剪輯渲染;編輯和運行包含大量圖片且效果酷炫的PPT;用Excel計算大量附帶公式和宏的數據等等,這些都是能大比例甚至吃滿CPU利用率的應用。
除此之外,很多應用實際光靠CPU性能的發揮并不頂用,如果硬盤或者内存的傳輸速度上不來,那麼根據木桶效應,依然會有瓶頸。在這一方面,AMD的銳龍處理器一直非常“激進”,畢竟現在的CPU已經不是當年簡單的“控制中樞”,早就将PCIE控制器、内存控制器集成其中了。
早在銳龍3000系列時代就已經全面普及PCIE4.0技術,消費者出庫了可以用上基于這項技術的顯卡接口外,CPU還能提供4條PCIe 4.0的M.2 SSD專用直連通道,傳輸速度直接在常規PCIE 3.0協議上翻了一倍。英特爾這邊則稍晚了一代,從第十一代才開始介入4.0,并且在現在的12代上加入了PCIE 5.0以及DDR5。
所以當年你更換了參數明顯提題更強的高階或者新一代CPU,但是感覺提升不明顯,可以從自己日常的使用方向,比如是不是本身需求就很低,以及搭配的内存、SSD方面考慮,盡量避免短闆的存在。
說白了,高級CPU的日常體驗和低級存在一定差别,但是差别很小,雖然可以被感知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