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青海脫貧現狀

青海脫貧現狀

民俗 更新时间:2024-12-19 12:43:34

青海脫貧現狀?中國網/中國扶貧在線訊 (記者王虔)循化縣位于青海省海東市,是全國唯一的撒拉族自治縣2018年,循化縣通過專項評估檢查,實現脫貧摘帽,成為全國第一個區域性整體脫貧摘帽的少數民族自治縣近日,記者跟随國務院扶貧辦集中采訪活動走進循化縣,探尋這裡的“脫貧密碼”,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青海脫貧現狀?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青海脫貧現狀(一個少數民族自治縣的)1

青海脫貧現狀

中國網/中國扶貧在線訊 (記者王虔)循化縣位于青海省海東市,是全國唯一的撒拉族自治縣。2018年,循化縣通過專項評估檢查,實現脫貧摘帽,成為全國第一個區域性整體脫貧摘帽的少數民族自治縣。近日,記者跟随國務院扶貧辦集中采訪活動走進循化縣,探尋這裡的“脫貧密碼”。

一碗拉面帶來的效應

在90年代,一批循化縣撒拉族群衆就開始到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地經營拉面生意,并憑借着一碗碗的拉面改變了自己的生活。在“親幫親、鄰幫鄰、戶幫戶”的帶動下,拉面經濟逐漸成為了循化縣最具特色的民生産業。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循化縣将拉面經濟作為實現群衆轉移就業、推動群衆脫貧緻富的支柱産業進行培育,在政策引導、技能培訓、服務管理等方面進行了大力支持。縣政府運用國家和省級各項就業扶持政策,積極協調金融部門為拉面創業人員發放創業貸款;對有意願從事拉面經營的群衆提供技能培訓,并實行帶薪在崗實訓,即讓群衆在拉面店裡試崗培訓,并由拉面店支付相應薪水,政府給予拉面店補貼;同時循化縣還在鼓勵在各地成立辦事處,發揮組織協調作用,提高了外出務工人員的組織化程度。到2018年底,循化縣在全國各地經營的拉面店達7500家,從業人員近4萬人次,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700多人,從業人員的工資性收入達到20億元。

白莊鎮山根村是循化縣依靠拉面經濟為貧困群衆打造出緻富路的典型代表之一。據介紹,山根村全村有93戶350人在外經營拉面館,占全村人口的三分一,戶均年收入達到7萬元,拉面經濟每年為村裡帶來近650萬元的收入。村裡以黨支部帶領引導,鼓勵“先發展起來的幫助後面有創業意願的、已成功經營的幫助還在探索發展的、有資金無勞力的幫助有勞力無資金的、已走出去緻富的親戚幫助還未走出去富起來的親戚”的模式,除有93戶獨自經營拉面館的村民外,還有25戶村民通過入股等形式從事拉面産業,2018年每戶平均分紅5萬元。

除了經濟效應,拉面産業的發展也極大拓寬了撒拉族群衆的眼界、改變了他們的意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對教育的重視。在山根村,七八十年代有文化的群衆很少,後來在外出經營拉面生意的過程中,他們逐漸意識到自己文化知識匮乏帶來的嚴重問題,因此開始重視子女的教育。在外經營拉面館的村民們帶着孩子随遷入學,使子女享受到當地的教育資源,未将子女帶出村子的群衆也鼓勵孩子們在家鄉好好讀書,山根村實現了大學生“從無到有”轉變。

馬維林在1992年就開始經營拉面生意,是山根村第一個走出去做拉面的村民,他告訴記者,自己當年因為經濟困難,隻上到初中二年級就無法繼續念書了,但兩個女兒現在都已大學畢業,一個考取了公務員,還有一個在銀行工作。馬維林現在擔任循化縣駐長沙的勞務辦事處主任,他說,在做協調組織工作過程中,自己也在盡力為鄉親們解決子女在當地的入學問題。

同在山根村的馬建成2005年去浙江蘭溪開了拉面店,并把妻子和兒子一并接了過去,女兒留在家中上學讀書。在2009年,他被檢查出患有肝硬化,無法再繼續經營面店,在接受完手術之後,他返回了家鄉,在蘭溪上學的兒子也在初中畢業後回鄉讀高中。因為患病,馬建成再沒有從事經營和勞作,但他一直鼓勵孩子們不要放棄上學。他賣掉了早年間在縣城裡買的商品房,以維持自己的治療和孩子的上學費用。他的女兒馬秀梅考取了青海大學醫學院,兒子馬斌考上了太原理工大學。“為了孩子上學,再大的困難我也不在乎。”他說,自己因為沒什麼文化,隻能辛苦賺錢,所以希望孩子們能好好學習有知識,将來能不像自己一樣辛苦勞累。他手術摘除了脾髒,病痛每年都會複發,去年昏迷了7天,但從未告知在外讀大學的兒子。如今,他的女兒在西甯的省醫院成為一名全科醫生,兒子也于今年大學畢業,準備報考公務員。回望這一段經曆,正是因為曾經從事拉面經營,讓馬建成有了接受治療、支持孩子們上學的經濟基礎;更因為經營拉面,讓他認識到接受教育的重要性,他的孩子們也因此擁有了不一樣的人生道路。

“闖了路子、換了腦子、掙了票子、育了孩子、創了牌子”循化人将拉面經濟帶來的變化總結為“五子登科”。目前,循化縣開始扶持發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撒拉人家”拉面品牌,鼓勵支持拉面經營戶按照統一模式走品牌化、連鎖化發展之路,并以此帶動拉面調味品和配菜的規模化标準化生産,将拉面産業與循化縣特産“一核兩椒”(核桃、花椒、辣椒)種植産業和牛羊肉養殖産業進行融合,打造“循化制造”拉面,全面推動縣裡的産業發展。

用雙手打造自己的生活

剛過40歲的黃乙四麼是循化縣積石鎮沙巴塘村村民,2015年,因為母親高齡、家中勞動力少、孩子還在上學,被确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那時家中收入全靠他打零工補貼、生活十分困頓,妻子也一氣之下回了娘家。但是黃乙四麼并沒有一蹶不振,一直踏實肯幹的他向扶貧工作隊表達了想要脫貧的意願。在工作隊的幫助和扶貧政策支持下,黃乙四麼申請了“530”貸款(最高金額5萬元、為期3年、零利息),加上村委會為他提供的2萬元互助資金貸款,用于發展牛羊養殖。為了擴建畜棚,他從村裡廢棄點撿拉磚塊修建圍牆,他的結對幫扶人、縣組織部長陳雪俊結合牛羊養殖畜棚建設項目為他申請了0.8萬元的建設費,解決了畜棚頂棚的建設費用。有了養殖産業,黃乙四麼的生活漸漸踏上了正軌。2016年,村裡危房改造,政府出2.5萬元,他自己出了2萬元,将原先的舊房屋改建成了62平米的新居。2017年,黃乙四麼順利脫貧。他不僅自己養殖牛羊,還敏銳察覺到市場商機,成為一名牛犢售賣的“中間人”,2018年一年收入達到6萬多元。現在,他還用村裡獎勵給他的農用三輪車清運垃圾,一年有2.7萬元的收入;妻子也已回到他的身邊,并擔任了村裡的護林員,一年也有1萬多元的收入。

黃河水穿越循化縣城而過,河灘邊留下了形态色彩各異的黃河石。博藝旅遊文化扶貧車間就利用這些黃河石和河沙,采用“公司 農戶 基地”的模式,組織貧困群衆學習黃河石畫和沙畫的制作工藝,為他們提供了緻富平台和條件,先後帶動了周邊低收入貧困戶300人。

韓他亥日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家住果什灘村,聽力和說話均有障礙,從前隻能在建築工地打工,家庭生活貧困。在看到招聘啟事後,他來到扶貧車間接受黃河石畫的培訓,憑借着過人的藝術天分,在培訓5、6個月之後,他已經能自如地做出石藝畫了。現在,他專攻成套的“梅蘭竹菊”作品,每月有5600元的工資,并為其它學員作制畫示範。同樣來自果什灘村的韓學平也是看到招聘後自主來到車間學習,并成為一名裝裱師傅。因為患有糖尿病無法外出打工,他從前隻能在家中種地、養牛羊,一年辛苦收入也隻勉強近萬元;來到車間後,在培訓期内每月也能領到2000元的工資,現在他每天工作6-7個小時,每月能收入3500元。

除了石畫、沙畫之外,博藝旅遊文化扶貧車間還引領貧困群衆從事撒拉族傳統刺繡、絨畫制作等,附近的婦女可以将刺繡花樣領回家中制作,在照顧家庭的同時有了新的增收渠道。

“移風易俗是最大的扶貧”

在循化縣,“一個媳婦半條命”“一場喪事兩頭空”曾經是群衆們遇到的最嚴重問題之一,花費高昂且名目繁多的支出讓“因婚、因喪緻(返)貧”的現象十分突出。針對此,縣委和縣政府推動各個村莊成立了紅白理事會,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實行移風易俗。據介紹,僅此一項,全縣一年減輕了群衆負擔1.5億元。

白莊鎮曾經就是一個“人死不起,婚結不起”的地方。在這裡,過去僅“彩禮”一項的最低标準是22萬元,不包括婚宴費用,結婚要花費25萬元以上。喪葬費用僅“舍散”一項就可能有十數萬元。為解決群衆的負擔,2018年11月,白莊鎮貫徹縣裡移風易俗精神,對主要紅白喜事慶事統一費用标準:彩禮不得超過12萬元(2019年7月後降至10萬元)、舍散錢每人不得超過30元,并提倡儀式簡辦、減少宴席規模。同時在村裡建立村民婚喪喜事守信台賬,結婚人員簽訂移風易俗婚前承諾書。

在推行之初,基層群衆盡管對于能減輕經濟負擔十分支持,但對這些措施能否推行下去抱着猶疑的态度。乙日亥村的村民韓向慶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曾經擔任白莊鎮中心小學校長的他,在當地普遍不重視女性教育、讓女兒早早嫁人的環境下,培養了兩個女兒均大學畢業。他的小女兒出嫁時,适逢白莊鎮群衆對移風易俗持觀望态度,他堅定地履行了鎮上的要求,讓小女兒的彩禮錢控制在12萬。從韓向慶開始,白莊鎮83個新婚對象的彩禮都控制在标準之内,節約費用500萬元左右。58起喪葬活動的費用控制在3萬元以内,節約了120萬元左右。

據當地幹部介紹,白莊鎮的移風易俗活動給群衆帶來了巨大變化:大操大辦的風氣得以遏制,消減了不必要的攀比心理,群衆的生活負擔極大減輕,“貧富”關系得以拉近,以往為了早早掙得彩禮錢,當地群衆讓家中的女孩少上學、早結婚,由于移風易俗行動的開展,這種情況得到有效糾正,村民們也更加具有程序和法制意識。從白莊鎮到循化縣,移風易俗對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貧困群衆表示,移風易俗就是最大的扶貧。目前,循化縣的經驗開始在青海省全省推廣。(作者 王虔)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