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09 17:21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何賢君
“涼月如眉挂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這首脍炙人口的《蘭溪棹歌》因為生動描寫了春夜蘭溪江邊的山水美景和漁民的歡樂心情,被為廣為熟知。
這兩天,卻有一本同樣名為《蘭溪櫂歌》(櫂同棹)的詩詞集突然在蘭溪傳開。
讓人好奇的是,在這之前,這本記錄了清代蘭溪地方風土、人情物态、名勝古迹和轶聞掌故的典籍,知道的人卻少之又少。
它是怎麼出現的,又有何玄機?
以蘭溪為素材的詩詞集 當地卻沒幾個人知道
事情就要從幾天前的衆籌開始。
1月6日起,一則名為“蘭溪首部‘文化詩典’《蘭溪櫂歌》印行衆籌啟事”的消息,在蘭溪市民的朋友圈内刷屏,吸引了衆多本地文史愛好者的認籌。
發起衆籌的,是蘭溪文史愛好者蔡予新。
據他介紹,在去年12月底的一天,他的一位安徽好友向他推薦了這部書。好友喜歡收藏古書,知道蔡予新是蘭溪人,且喜愛本地文史,便向他作了推薦。
看到此書,蔡予新一下子興奮了起來。“不管是風土記錄還是文史考證,都有很高的造詣。”驚喜之餘,他第一時間去網上搜索,在網上文庫内也找到了這部書。後來,蔡予新跟身邊的蘭溪文史群好友分享,大家都被書中詩詞所折服。
“這麼一本好書,無論是專家還是業餘愛好者,竟然都沒聽過。”一本以蘭溪為素材的詩詞集,當地對它的認識卻是一片空白。這讓蔡予新萌生了一個想法:影印。
經過協商,大家一緻決定,發起影印《蘭溪櫂歌》的衆籌倡議。
白首詩詞道盡蘭溪風物志
能得到大家一緻認可,書裡到底寫了什麼?
晚明至清初,蘭溪人文蔚起,名儒接踵。但其中志書修葺,問題不少,掌故珍聞時有遺落。
但《蘭溪櫂歌》則為我們留下了一部當時蘭溪的風物志。
書作者汪啟淑(1728-1799),字秀峰,号訒庵、悔堂,善詩文,喜收藏,尤以印章、書籍最稱宏富。
乾隆十八年至乾隆十九年春,汪啟淑寓居蘭溪袁氏宅第,流連賞景之餘,創作了這一組《蘭溪櫂歌》。
“櫂歌”是民歌體詩,流行于明清,它承襲先秦騷人的傳統,發揚漢魏樂府的遺風,以抒寫地方風土,人情物态,名勝古迹和轶聞掌故見長。
這組“蘭溪櫂歌”,剛好100首,每首詩後有注解,對所描寫的人物、風景、掌故進行考釋說明,引經據典,輔之作者的見聞,雖以“櫂歌”為名,不如說是清初蘭溪的一部風物志。
揭秘清代蘭溪最高建築
除了詩文優美本身,《蘭溪櫂歌》還有助于解決今天很多曆史研究的紛争。
如“錢王故井已荒涼,掃葉誰為試煮嘗。春暖閑經遊渡過,空聞比戸焙茶香”一詩,這裡的“遊渡”,應該就是今天的遊埠,茶煙缭繞,滿室生香的格局至今依然。
又如“南山危塔矗靑冥,曆刼依然似有靈。鶴發老翁親為說,堕磚曾見赤烏銘”一詩,詠的是城南的同仁塔,詩後的注釋就說, “蘭溪共有三塔,已廢其二,所存惟城南山巔之塔”,可破橫山塔至嘉慶年間尚在的傳疑。
再如“程君墓廢劇堪憐,寒食誰分一陌錢。記得祭碑當日事,過人先見竟如仙”,注釋中表示,“馬鬛(lie獸類頸上的長毛)頹廢,僅存數尺之碑矣”,這是至今無法找到的乾隆年間程濟墓園的遺存風貌。
除此之外,詩裡還保存了許多古城風貌,都是聞所未聞的。如“風生微瀫漾輕波,掠岸漁舟動櫂歌。愛煞谿山凝碧處,斷雲歸鳥晚來多”,注解說明,“谿(同溪)山凝碧”這是當時蘭溪北門上的題額;再如“桂花墳畔簇天香,剪剪西風釀薄涼。斜日四層樓上望,大慈岩是滲金籹”,不僅寫到城東桂花墳的景緻,而且提到城南有“盛家樓”,乃是蘭城最高聳的建築。
衆籌影印 1月13日截止
“《蘭溪櫂歌》這部書,既能讓更多人了解蘭溪的曆史文化,也能推動蘭溪古城旅遊開發,對于後人來說十分珍貴。”蘭溪文史愛好者潘志平說。
自1月6日,衆籌啟事發布後,吸引了衆多文史愛好者的關注,截至目前已衆籌了120多本。衆籌時間到2018年1月13日止;限印200本,認購滿自動截止。衆籌金額為每本工本費60元。
此次影印的詩集以乾隆20年汪啟淑自刻本為底本,采用宣紙線裝的仿古形式,由專業書局代印。
如果需要認籌的,可以掃下面二維碼,關注微信。
部分圖文來自金華地方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