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健康】
作者:蔣子棟(北京協和醫院耳鼻咽喉科主任醫師)
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全球約有11億年輕人正面臨無法逆轉的聽力損失風險。而暴露于娛樂環境中的噪音、個人音頻設備音量過大等,是造成聽力下降的“罪魁禍首”。加之熬夜、酗酒、壓力大、用耳過度等因素,突發性耳聾正頻頻降臨到青少年身上。對于那些受到聽力障礙煎熬的人來說,聽不到聲音就等于關閉了他們與世界連接的一扇窗,且聽力一旦損失,就不會再恢複,亟須引起重視。
1.過去“突聾”多為中年人,現在約三成為年輕人
事實上,“突聾”,是耳鼻咽喉科一種常見的急症,發病往往在沒有任何先兆的情況下出現聽力下降,且發病比較急,通常是幾個小時或者一兩天時間。
一般認為,語言頻率平均聽阈在26dB以上時稱之為聽力減退或聽力障礙。根據聽力減退的程度不同,又稱之為重聽、聽力障礙、聽力減退、聽力下降等。
一名佩戴人工耳蝸的聾兒。新華社發
耳聾是指聽覺系統中傳音、感音及其聽覺傳導通路中的聽神經和各級中樞發生病變,引起聽功能障礙,産生不同程度的聽力減退的現象。耳聾的人大多有極重度聽力損失,即基本或完全聽不見,他們常用手語溝通。
突發性耳聾或稱“特發性突發性聾”,簡稱“突聾”,是指突然發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主要臨床表現為單側聽力下降,可伴有耳鳴、耳堵塞感、眩暈、惡心、嘔吐等。
以前,突發性耳聾多見于四五十歲的中年人,可現在,“突聾”正頻頻降臨到青少年身上,二三十歲的年輕人能占到30%。突發性耳聾的原因目前并不明确,但普遍認為可能與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血管病變等因素有關。
2.聽力損失不僅影響功能及情緒,還會影響經濟狀況
很多人會疑惑,什麼原因會導緻聽力損失和“突聾”呢?
該病病因複雜,發病誘因衆多,多與熬夜、過度勞累、精神緊張、壓力過大、情緒波動、生活不規律、睡眠障礙、心血管疾病、血脂高、糖尿病以及天氣變化相關。有的與打電話過多、打槍、放炮、聽随身聽以及迪廳或音樂會的噪聲刺激有關。這些誘發原因,可能導緻内耳供應血液的血管痙攣、栓塞、内耳膜迷路病變、内耳出血,緻使聽力突然下降。
需要強調的是,聽力損失對人們的影響巨大。
首先是功能影響:聽力損失最影響與他人溝通的能力。聽力損失得不到處理的耳聾兒童,會出現語言功能發育遲緩。
其次是社會和情緒影響:與人溝通會對日常生活造成重大影響,特别是對于聽力損失的老年人而言,會導緻孤獨、孤立和沮喪感。
最後是經濟影響: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聽力損失得不到處理,每年給全球帶來的額外花銷達7500億美元。這包括衛生部門的費用(不包括聽力設備的費用),教育支持的費用,生産力損失和社會費用。在發展中國家,聽力損失和耳聾兒童很少接受學校教育。聽力損失成年人的失業率也更高。即使找到工作,和一般勞動者相比,聽力損失者在職場中處于較低級别的比例也更高。
3.生活中該如何預防,避免發生“突聾”
●遠離環境噪音
長期處于噪聲環境下,聽覺器官長期處在興奮狀态,促使聽覺功能極度緊張疲勞,造成聽力下降。而且噪音環境容易使人心情煩躁、失眠,以緻血壓升高、心髒排出血量減少,從而影響内耳供血,最終影響聽力。
●合理使用耳機
經常戴耳機,後果很嚴重。數據顯示,韓國已有17%青少年患“噪音性耳聾”。耳機的不合理使用正在“損耳于無形”。如果每天以超過89分貝音量聽音樂,時長達1小時,持續5年就可能永久喪失聽力。戴耳機則應嚴格遵循“60-60-60”原則:音量不要超過最大音量的60%,能調至更低最好;連續使用耳機的時間不要超過60分鐘;外界聲音最好不超過60分貝。需要強調的是,千萬不要戴着耳機睡覺。睡覺過程中,姿勢難以掌控,在造成噪聲傷害的同時也容易壓迫耳機,給脆弱的耳朵帶來物理傷害。在嘈雜的公共場合,也要盡量避免聽歌。當你發現在嘈雜環境中,音量調大到60%的時候還聽不清,那就該摘下耳機了,再接着聽隻會損傷耳朵。同時建議使用具有降噪功能的耳機。
在此我想呼籲,平時盡量少戴耳機,尤其是耳塞式耳機,如果要戴,可選擇頭戴式耳機和降噪耳機。主動降噪耳機可以很好地保護聽力,減少聽音樂時的噪音影響,幫助我們降低耳機音量。
●忌吃得太“好”
高油脂、高膽固醇食品的攝入,是聽力下降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因為這樣的飲食習慣,會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富貴病”的發病率,而這些“富貴病”會對聽力造成損害。據調查,老年耳聾中70%患有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硬化程度越重,耳聾程度也越重。動脈粥樣硬化易導緻耳蝸微動脈阻塞,而糖尿病也會加速耳蝸血管内皮增生,降低血供,缺血情況下的耳朵就會出現明顯的聽力下降。
●少掏耳朵
耳道皮膚比較嬌嫩,如果掏耳朵用力不當,最易造成外耳道損傷感染而成疖腫,引起耳部疼痛,嚴重者可緻聽力減退。可使用軟質棉棒,不要用指甲、鐵簽等尖銳物掏耳朵,且深度不宜超過2厘米(一元硬币的直徑約2.5厘米)。
●别用力擤鼻涕
擤鼻涕用力過猛會增高鼻内壓力,鼻腔分泌物進入中耳腔,引起中耳炎,導緻聽力下降。
●現在就戒煙
吸煙的人會比不吸煙的人更早喪失聽力,且更容易患耳部感染或在大的噪音影響下聽力下降。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研究人員認為,吸煙者聽力受損的概率比不吸煙的人要高出15.1%,而被動吸煙者所受到的影響更大,他們聽力受損的概率要高出常人28%。
●别過量飲酒
如果受到長期、過量酒精刺激,耳部主要會出現耳朵發悶發脹、突發性耳聾等情況,導緻聽力受損。
●減少負面情緒
研究發現,生氣、憂郁、悲傷等負面情緒,都可能誘發突發性耳聾。另外,突發性耳聾患者的情緒波動往往較大,有一部分人會比較急躁,還有些人性格十分内向,容易鑽牛角尖。
●打噴嚏時不要捂緊口鼻
有的人打噴嚏時,會下意識地捂緊嘴和鼻子,其實這樣做并不好,因為人的咽部與中耳鼓室之間有一個咽鼓管,它維護着中耳與外界的壓力平衡。打噴嚏如果捂緊嘴和鼻子,會使鼻部壓力增高,細菌、病毒就容易随氣流由咽鼓管進入壓力低的中耳鼓室,從而引起急性中耳炎,導緻聽力下降。
●開車、坐飛機、潛水時注意保護耳部
開快車時,風噪聲可能超過100分貝,對聽力損傷很大。所以,建議開車時關上車窗。此外,坐飛機時飛機起飛、爬升或下降,氣壓會發生劇烈變化,對耳膜産生影響,輕則造成耳朵不适、耳鳴,重則可能造成耳朵極度疼痛、頭痛、耳膜穿孔等,影響聽力。潛水時也會出現。潛水和坐飛機時要注意保護耳朵,坐飛機耳部不适可以通過吞咽、咀嚼、打呵欠使咽鼓管張開,緩解耳痛。潛水時可戴上耳塞。
●不要濫用藥物
生病時,不少人都會使用抗生素,但濫用抗生素一樣會損傷聽力,導緻耳聾。許多藥物包括抗生素以及一些退燒藥、鎮痛藥等,都可能對特異性個體或者敏感性個體造成不可逆的聽力損傷。這些藥物要在醫生指導下才能服用,切勿私自服藥。
●别太勞累,保證睡眠
從臨床上看,長時間熬夜、休息不好、睡眠不足、身體處于疲勞狀态都是突發性耳聾的誘發因素。比如,不少白領反映耳聾前曾連續加班,感覺十分勞累,學生患者多表示在考試前有熬夜的經曆。所以在工作學習的同時要保證休息和睡眠,注意勞逸結合。
●别忽視感冒、鼻炎、咽炎
很多人耳朵感染炎症都是上呼吸道疾病引起的,特别是鼻炎、咽喉炎、感冒等都會引起中耳炎等耳部感染,從而導緻聽力下降。
■案例1:
27歲的小劉,耳鳴很長一段時間了,平時工作忙也沒太在意,可最近幾天,他常常感覺右側耳朵聽不清,接電話的時候特别明顯,耳朵嗡嗡響,聽一句話要問對方很多遍,還是聽不清楚,因為失誤被領導批評多次了,工作受到嚴重影響,到醫院一檢查,原來是得了突發性耳聾。
■案例2:
28歲的佟先生,從事IT工作三年,天天忙忙碌碌。前段時間突然覺得耳鳴、眩暈,他以為隻是沒有休息好,也就沒放心上,某天早上起來突然發現左側耳朵聽不見聲音了,同時伴有頭暈惡心的症狀,急忙到醫院就診。經診斷,他患上了突發性耳聾。
■延伸閱讀
世衛組織-國際電聯安全聽聲設備标準
數據顯示,每兩個年輕人中,就有一人在使用智能手機等設備聽音樂時,音量高于安全水平,而全球智能手機的使用率正在不斷增加。
為了讓年輕人更安全地聽音樂,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電信聯盟共同公布了新的有關音量的健康準則,包括在個人音頻設備上增加監控音量和時長的功能等。
“允許最大聽音量”功能:跟蹤用戶聽的音量和持續時間并将其體現為占參考暴露量比例的軟件;
個性化信息:根據用戶用耳習慣産生個性化資料,告訴用戶他聽聲的做法是否安全及有多安全,并根據該信息為用戶提供行動提示;
音量限制功能:提供限制音量的選擇,包括自動降低音量和父母控制音量;
一般信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指導,使之在使用個人音頻設備時和在其他休閑活動中采取安全的用耳做法。
該标準是在世衛組織“确保聽力安全”舉措下制定的。該舉措旨在改善全人群,特别是年輕人的用耳做法,既包括在嘈雜娛樂場所接觸音樂和其他聲音,也包括通過個人音頻設備聽音樂。
《光明日報》( 2021年01月31日06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