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半導體modem芯片設計的公司,有了5G芯片的技術路線和産品規劃,融資估值差不多能增加50%以上。
更有很多投資人群認為,5G在不遠的将來(普遍認為是3年左右),将會逐漸替代4G Cat.1,成為物聯網廣域網通信的主流技術。
今天,我提出一個相反的結論:在10年之内,在物聯網領域,5G無法替代4G Cat.1成為主流技術。
在接下來的10年,5G将會廣泛應用于專用領域的局部網絡覆蓋,包括礦山專網、機場專網、港口專網,甚至局部的自動駕駛專網,而不會成為一個通用的物聯網覆蓋的網絡。
物聯網技術是否成為主流,隻有一個原因——就是網絡的覆蓋度,網絡覆蓋的越完善,這個技術推廣實施的難度越小。
在2G退網進入實施周期的今天, 4G網絡是覆蓋最完善的廣域網,運營商經過了10年的網絡規劃和網絡優化,不僅投入了數千億采購設備,還投入了10年的時間,不斷的消滅各種網絡覆蓋盲區,使得4G成為一張幾乎無死角的網絡。
在人類曆史上,中國的4G無線通信網絡的通信質量,達到了令人歎為觀止的近乎完美的穩定水平!
為什麼運營商會做到這樣的網絡通信水平?
因為中國的14億用戶,使用了不止14億部手機,給運營商貢獻了海量的流量業務。運營商的10年投入,也在過去的10年,以及未來的10年,獲得源源不斷的經濟回報。
所以,4G網絡的商業模式,是成立的,并且回報是健康的,可持續的。
反觀5G,包括勉強包裝為5G的NB-IoT制式,在過去的幾年,以及未來的10年,都無法給14億用戶的個人終端帶來超過4G的通信體驗。
NB-IoT是應用于物聯網設備的一個廣域網通信制式,随着4G Cat.1終端芯片的成本不斷下降,NB-IoT份額被Cat.1蠶食,已經無法逆轉。
中國聯通很可能已經在全面支持Cat.1替代NB-IoT。
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是否跟進,還有待觀察。
但是從正常的商業邏輯來推理, NB-IoT網絡可能在未來的幾年逐漸減少終端數量,用Cat.1替代,是更符合上下遊鍊條的商業利益的。
5G提供給手機用戶的通信體驗, 相比4G并沒有明顯的提升。
反而因為5G網絡覆蓋的不完善,頻繁造成手機用戶的網絡卡頓和掉線。很多5G手機用戶選擇了禁用5G,讓手機隻用4G上網,體驗反而更穩定。
運營商也礙于5G基站的高能耗和低回報,選擇了在夜間關掉5G基站供電,白天繼續工作的策略,來減少基站的支出損失,這進一步惡化了5G的用戶體驗。
從通信技術的理論基礎來分析:
5G技術的編碼增益、調制增益,相比4G提升的很有限。5G的高速率,隻能通過給予更高帶寬的頻譜資源來實現。所以5G的頻譜都分配在了3.5G以上的頻段,而4G的主流頻段都在800M-2.7G的區間。
問題在于,頻譜的頻段越高,天線能覆蓋的距離越短。
對于中國電信的800M和中國移動的900M頻譜,同樣的面積,隻需要少量的基站就可以做到全覆蓋無死角。
而對于3.5G及以上的頻段,可能要部署10倍以上的基站數量,才能達到相同的效果。
那麼,在800M頻段,也部署5G基站,是否也能達到同樣的覆蓋效果呢?
理論上是可以的。但是800M頻段能分配的帶寬太有限,5G相比4G能提供的通信性能提升幾乎可以忽略,運營商為什麼要花費這麼巨額的投資,去做一件沒什麼商業增益的事情呢?
對于運營商來說,更加經濟可行的方案是:
- 把800M和900M頻段,當做一張中低速通信的4G全覆蓋網絡,服務至少10年;
- 把1G到2.7G的頻段,當做一張寬帶通信和個人通信的多媒體網絡,再服務至少10年;
- 而5G,部署在3.5G以上的超高頻段,由于天線覆蓋距離太短,适合打造成局域覆蓋的專網,服務礦山、機場、港口、局部區域的無人駕駛,提供高附加值的工業服務。
在未來的10年,2G壽終正寝安全退網,2G的頻段釋放給4G;
NB-IoT逐漸也退網,給運營商松綁,釋放網優網規的人力資源,釋放網絡運維的人力資源,畢竟運營商的盈利增長越來越難了,能省一點是一點。
而在這樣的網絡覆蓋前提下,4G Cat.1的終端芯片成本不斷降低,集成度不斷提升,成為廣域網最主流的物聯網通信制式,這個過程将會持續10年,甚至還不止10年。
5G哪年開始替代4G Cat.1?
我的判斷是, 至少是在2032年之後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