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餘良峰
看了“富春山居——浙江省第六屆女書法家作品展暨第五屆女篆刻家作品展”,感慨于浙江書法陣地之廣、人才之多,的确令人欣喜。尤其是對女書法家這一頗為“神秘”的群體,有了直觀地認識,她們在書法領域傾注的熱情和汗水由此可見。總的來說,展覽作品大多是四尺整紙以上,豎幅為主,目的是适應群體性展覽的效果。但結果也造成了作品千篇一律,整體平平,看不到讓人耳目一新、直擊心底的精品。“傳神者,氣韻生動是也”,女書法家們似乎缺少了點什麼。
“浙江省第六屆女書法家書法篆刻展”現場
觀展之後,談談個人的一些看法。一是缺少文字秉性。從基本表達上,書法是用毛筆寫“字”;如果文字上有差錯,那就是硬傷。拘囿于大幅作品,有的抄錄了十、二十多首詩,有的大篇節錄名著或書論,時有少字、漏字。書家執拗于寫繁體字,又不加以考證,以緻于寫錯、用錯繁體字。還有對内容不熟悉,對文學知識不了解造成的錯誤,比如吳均《與朱元思書》是著名的骈體文,但有些作者偏偏要把它當作詩詞。還有的抄錄晉代袁峤之《蘭亭》詩,落款時卻寫成袁峤,豈不是張冠李戴?凡此種種皆是文字學識不足所緻,但凡書家對作品近乎嚴苛,不可容忍出現硬傷,贻笑大方。由此說明,書法的根基在于學養,作者的學養決定了作品的格調,平常在臨帖創作之餘應在讀書煉字上下一番苦功。
“浙江省第六屆女書法家書法篆刻展”現場
二是缺少書法靈性。書法又不同于寫字,整體看一幅作品,從單字結構、字距行氣、用墨留白、落款钤印等方面都要有精心安排。可惜,很多作品都在寫字。因為主題創作的緣故,很多作品選擇了與富春江或富陽、桐廬、建德有關的詩詞,不僅内容重複,而且在形式和風格上也如出一轍,仿佛是照着同一張作品臨摹的。看得出來,有些作者有專業教育基礎背景,講究布局,強調筆墨,追求形式感,作品的“味道”明顯與其他不同。不是說書法不能講求形式,但不能跟風,不能過,過猶不及。書家通過毛筆的提按、頓挫、緩急表現出節律美,通過濃淡、動靜、疏密表現形态美,通過條幅、冊頁、手卷表現形式美,諸般法度,映襯呼應,相生相克,不可一言而盡。書法家的作品,不是千篇一律的複制品,而是要傾注思想和靈魂,否則何為“家”,何為“工”,何為“匠”?
“浙江省第六屆女書法家書法篆刻展”現場
三是缺少傳統屬性。這次展覽作品在内容上重複、雷同的較多,粗略算來,如吳融《富春》、蘇轼《新城道中》、孟郊《送無懷道士遊富春山水》、吳均《與朱元思書》等詩文出現的頻率過高,甚至有些抄錄多首詩詞的作品,内容幾乎是一模一樣,這難免就降低了展覽的格調。難道是關于“富春”題材的詩文太少?筆者稍作網上搜索,内容海量且很多名篇,如果能夠再在典籍中專心查詢,肯定會整理出更多的精彩内容。總之,作者沒有重視“書”與“文”的關系,缺少把書法放到更高文化涵義中去考量的思維和能力。中國書法有其曆史傳承和文化特征,必須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深厚肥沃的土壤中才能夠茁壯成長,發枝散葉。好的書法作品無疑是書文并重、相輔相成的,如果隻重技法,不顧内容,書法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們贊成中西融合,傳統書法借鑒西方藝術思想,但隻有堅持文史結合的廣闊文化視野,才能賦予書法更多的時代風貌。
“浙江省第六屆女書法家書法篆刻展”現場
四是缺少女子個性。最後還想說一點:女書法家應當有女子的風采,不要趨勢附熱,曲意迎合,反倒失了性情。女子的性情是什麼?是溫婉可人,是端莊秀麗,還是隐忍剛烈?細數曆史上有名的女書家,各種類型皆有,但最突出的還是兩樣:風骨和才情。傅山說過:“作字先作人”,書如其人,書法最能反映人的内在修為。柳如是不僅詩文出衆,更是氣節堅貞,其書法亦是出類拔萃,更難得的是,即使盛名如錢謙益者,在柔弱女子柳如是面前已然矮了一大截。風骨和才情确是高于書法技的層面,它的修煉絕不是一朝一夕能達成的,關鍵在于人的意識、思想、學養和修為。女書法家應當多讀書,多思考,自己多作詩文,多與傳統文化親近,隻要下苦功,一定會在書法成就上有所突破。
本文原載于2020年7月11日《美術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