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吼孩子不好,也跟自己說過無數次,但每次還是控制不住發脾氣。 每次都暗暗發誓:“下次絕對不吼孩子了”。
可情緒一上來,心裡倒背如流的那些“快樂育兒”的理論就完全抛到了腦後,事後冷靜下來又開始後悔,這就和“我再逛某寶就剁手”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為什麼孩子會成為情緒的出口?
明明錯不在孩子,為什麼我們還是會忍不住對孩子發脾氣呢?
心理學上有一種“踢貓效應”,說的是壞情緒的傳染。也就是說,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一般會沿着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系鍊條依次傳遞:由金字塔尖一直蔓延到最底層,無處可洩的最弱元素成為最終受害者。
雖然我們每天都在喊:“寶貝”、“乖乖”、“小祖宗”等等。但有的時候不得不承認,在家庭中,孩子往往成為了大人情緒的出口,成為壞結果的責任人和受氣包。
家長有時候會在心情不好時,将壞情緒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發洩或轉嫁給孩子 ,可能以孩子做錯事為由,用過激的方式來懲戒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有些父母可能會嘗試與孩子溝通,但在溝通效率低下時,會逐漸被孩子的“不服從”所激怒,并大為惱火。
其實“憤怒”這個情緒本身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
真正關心孩子的人,沒法做到一直不生氣。在孩子面前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不必感到内疚和羞愧。
忍耐憤怒就像在水中屏住呼吸,遲早會憋壞的。父母和孩子都應該學會接納自己内心的憤怒情緒。
憤怒不是洪水猛獸,如何表達它才是最重要的!
表達憤怒,最基本的原則是:不要把憤怒變成攻擊性的語言和行為。
最簡單的方式是:用以“我”開頭的句子,并使用正面的語言表達自己當下的真實感受。還可以再解釋一下生氣的原因,以及希望對方怎麼做。譬如:
“我剛剛看到你打妹妹,并且還說了髒話,我很生氣。”
“我認為躺在地上哭不是一個好主意,你或許可以直接跟你的小夥伴說:‘這是我的玩具,請你還給我!’”
而不是直接攻擊孩子的人品或性格:
“你這個哥哥是怎麼當的,又把妹妹弄哭了,就不能在一起好好玩嗎?”
“你怎麼這麼沒用啊,别人拿了你的玩具,你是沒長手啊,都不會搶回來的嗎?”
憤怒不等于“拳頭”和“毒舌”,我們可以通過正面的語言,平靜地表達憤怒,而不是因為憤怒而傷害任何人。
你的脾氣越大,教育效果越差
許多父母與孩子相處中總是喜歡發脾氣,習慣于把每次發脾氣歸咎為孩子不聽話,或孩子某種行為太不像話,認為自己發脾氣是不得已而為之,是為了教育孩子。
事實是,你的脾氣越大,受教育效果越差。
壞脾氣不僅像一把亂揮的錘子,破壞當下,還會造成生活中不必要的悲劇; 它更像是一種擴散的有毒氣體,會造成深遠而廣泛的破壞。
通常脾氣很差的人,童年經曆往往有兩個特征:一是身邊有個愛發脾氣的人,二是内心經常感到委屈的人。正是童年時代的這兩種遭遇,埋下了壞脾氣的隐患。
正如蒙台梭利所言,“每一種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
接納自己的情緒
是人就會有喜怒哀樂,就會有想要發脾氣的時候。
若想讓一個正在生氣的人顔悅色的說話。就好比你讓我看郭德綱的相聲,非但不讓我笑出聲,還讓我滿臉悲切。
這根本不科學。
因此,在學會如何調節情緒之前,先學會接納自己的情緒。
任何人都沒有資格因為你吼了孩子,就指責你不是個合格的母親。
忍不住吼叫後,要正确善後
實在忍不住吼了孩子之後,要懂得正确善後。
如果是因為自己的原因遷怒于孩子,一定要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擁抱,也不要忘記和孩子承認錯誤。
如果真的是孩子太調皮搗蛋,屢教不改的話,那麼要分這幾步來善後:
首先,要就事論事。
不要一味指責孩子,更不能因此給孩子貼上“不乖、不聽話、壞孩子、搗蛋鬼”這樣的标簽。
接着,要傾聽孩子的聲音。
了解他調皮搗蛋背後的原因是什麼,聽聽孩子的感受,要始終站在平等的高度,把孩子當成大人來對待,不要把我們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
最後,要給出方法。
如果真的是孩子的錯誤,吼完之後要讓孩子知道錯在哪兒了,并告訴他下次該怎麼做。
如果我們失控了,也請放下身段,承認自己的失誤。
“對不起寶貝,媽媽要跟你道歉,媽媽以後不會再亂發脾氣了,媽媽永遠愛你。”
幸運的是,無論你如何大吼大叫,當你敞開懷抱要給他一個擁抱時,他都會破涕而笑,小跑着投到你的懷中。
因為,孩子愛你,會不顧一切的原諒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