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博士後 40歲

博士後 40歲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0 01:56:06

博士後 40歲(42歲女博士要求另一半年入300萬)1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3220天

01

最近這幾年,有關單身的讨論一直在各個平台活躍。

“中國超2億單身”的話題,也曾上過熱搜。

博士後 40歲(42歲女博士要求另一半年入300萬)2

不少年輕人,一到節假日回老家,便無一例外地被迫參與家中例行的催婚大會。

讓人不禁感慨:這屆年輕人找個對象,怎麼就這麼難呢?

前不久看到網上的一個相親貼,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一個42歲的未婚女博士,希望另一半年齡不能比自己大超過3歲;年薪最少300萬,在北京得有房,且房子最少180平,還得有車;最好是沒結過婚,結過婚也可以,但不能有孩子。

有個幫朋友相親的男士問:“自己朋友也是海歸博士,年齡相仿,年薪在100萬左右,行不行?”

她表示,年薪100萬的不考慮。

旁人問她,你年齡都這麼大了,要求能不能放低一點兒?

女博士答:“我都熬到這個歲數了,再放低就劃不來了。”

很多人覺得,女博士之所以一直找不到對象,問題在于沒有正視自己的年齡,年薪300萬的,找個22歲的小姑娘不香嗎?為什麼要你這個中年婦女?

但在我看來,年齡不是主要因素,而是她這個心态,太普遍了。

無論是對待感情還是生活,很多人都有這樣一種潛意識,就是覺得已經投入了太多,自己堅持的生活,就不允許一丁點的變化而産生偏差。

比如:

“之前因為異地考慮拒絕了一個人,所以現在無論對方對我多好,都不談異地戀。”

“上一份工作月薪8k,如果這一份還是8k,那我幹嘛還要費這麼大勁跳槽?”

“好不容易上岸體制内,就算工資再低,我也絕對不會辭職了。”

用自媒體作者Spenser的話說,這一類人,是習慣于把自己的機會成本當成了投資。

你覺得這是在增加自己的機會成本,于是放棄當下的機會。

但其實,這種機會成本的增加并不意味着以後就能夠有更好的機會。

因為你不知道,繼續堅持這樣生活,未來究竟會如何。

02

精讀君通識詞典中,《734:麥穗理論》這個詞條裡有這樣一個故事:

2500年前,三個學生問哲學家蘇格拉底一個問題:我怎樣才能找到理想人生伴侶?

蘇格拉底帶着學生們,來到一片麥田前,說:“你們走進麥田,一直往前不要回頭,途中摘下一支,隻能摘一支,最大的麥穗。”

第一個學生走進麥田。他很快就看見一支又大又漂亮的麥穗,于是很高興地摘下這支麥穗。可是,他繼續往前走時,發現有很多麥穗,比他摘的那支要大得多。他很後悔下手早了,隻好遺憾走完全程。

第二個學生吸取教訓。每當他要摘時,總是提醒自己,後面還有更好的。不知不覺,他就走到終點,卻一支麥穗都沒摘。他也很後悔,沒有把握住機會,總覺得有更大的在後面,最後錯過全世界。

第三個學生吸取前兩者的教訓。他把麥田分為三段,走過第一段麥田時,隻觀察不下手,在心中把麥穗分為大、中、小三類。

走過第二段時,他還是隻觀察不下手,驗證第一段判斷是否正确;走到第三段,也就是最後三分之一時,他摘下遇到的第一支,屬于大類中的麥穗。這可能不是最大一支,但他心滿意足地走完全程。

那位42歲女博士的相親,就類似這個故事中的第二位學生,采用的是“完美主義”決策方式,總以為還有更大更好的麥穗。

的确,繼續等下去,她有可能等到自己的如意郎君。畢竟和她當年一起讀書的同學,也都是海歸博士畢業,所以她的圈子一定也有海歸博士。

但更大的可能是,這些同學年薪還沒有300萬的時候,早就已經成家立業了。等條件達到女博士标準時,人家孩子都上小學了。

所以說,在做選擇的時候,要破除“最優決策”的執念,追求滿意化而不是最優化。

把未來的什麼都想好了,就已經輸了。

因為機遇,永遠都藏在不确定性中。

03

麥穗理論所引申出來的決策方式就是:先觀察、再定标、後選擇,遵循“不求最好,但求更好”的原則。

就像故事中的第三位學生:

先觀察,在麥田的第一個三分之一,隻看不摘。

再定标,在麥田的第二個三分之一,确定标準。

後選擇,在麥田的第三個三分之一,一有即摘。

那麼,具體到那位42歲的女博士,什麼才是“更好”的決策方法?

《指導生活的算法》作者布萊恩·克裡斯汀和湯姆·格裡菲斯,提出2步滿意決策法:

第一步:用37%時間确定“基本滿意标準”。

第二步,用63%時間選擇滿足“基本滿意标準”第一個方案。

比如,如果一個人打算在20-40歲之間,也就是20年尋找理想人生伴侶。

如果采用2步法,用37%時間來尋找基本滿意标準,需要20年*37%=7.4年。

也就是在28歲左右,就确定基本滿意标準,然後如果發現有一位異性滿足這個标準,就邁入婚姻殿堂,不再繼續尋找。

當然,我們也可以靈活一點,不一定是用時間,也可以用次數等其它标準來進行決策。

比如,你想在接觸了50個人之後決定是否結婚,就可以在接觸50*37%=18.5,即第19個人後,确定基本滿意标準,後續接觸時隻要好于這個标準,就可以确定是否結婚。

不過,這裡的37%和63%,都隻是一個參考概率,你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來設置這個概率。

如果能夠早一點确定自己的基本滿意标準,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個性時間表來做決策。

04

很多姑娘在第一次擇偶的時候,總是喜歡拿出偶像劇的标準,什麼身高180啦,年薪過百萬啦等等。

但如果你對自己所能接觸的男性有個大緻的了解,就會發現,按照這樣的标準找對象,就是作死。

博主@天機微洩的博主曾經分享過一個觀點:身高170以上年收入35萬以上的男生都是香馍馍 。

博士後 40歲(42歲女博士要求另一半年入300萬)3

看到這樣的擇偶标準,你是不是覺得要求太低了?

這個擇偶标準,是一個96年的深圳本地姑娘的擇偶标準。

據博主透露,這個姑娘是一個有編制的小學老師,月入1W多,人長得也漂亮。

小姑娘還表示,如果實在找不到,要求還可以适當降低一點。

博主驚呆了,她覺得對方一個本地姑娘,這樣的要求也太低了。

但後來她查了數據後發現,姑娘的要求确實不算低。

2020年,國新辦發布了一個數據:18-44歲的成年男子,平均身高是169.7厘米。

博士後 40歲(42歲女博士要求另一半年入300萬)4

也就是說,中國身高170以上的男性,也就是50%左右。

2020年,深圳的平均工資不到1.1W。

博士後 40歲(42歲女博士要求另一半年入300萬)5

而這還隻是平均的,大部分人甚至還沒達到這個數。

年薪35W就意味着,要超過3倍的平均工資。

也就是說,全國隻有10%的人可以達到萬元以上的月薪;而同時滿足姑娘年薪35W 身高170要求的男性,在全中國的概率,也不過就是2.6%

所以說,那些年薪百萬,并且身高超過180的男性,純屬偶像劇裡的幸存者偏差。

為什麼“2步滿意決策法”中指導我們,擇偶時要花一定概率的時間來确定标準?

就是因為标準不能張口就來,而要根據實際情況來确定

有人說過:成熟的人,要懂得接受隻有60分的不完美。

畢竟這世上沒有“完美”的選擇,甚至都沒有被驗證過的“最好”的決定。

如果你有80分,面對60分的人,就可以遊刃有餘,甚至占據主導權,但如果你隻有60分,卻要求對方有90分,這就說不過去了。

所以說,如果你沒有偶像劇女主角的品質,就請不要在偶像劇裡找男人。

千萬不要在尋找最優解的過程中,消耗了年華,把自己活生生熬到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