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杜甫,我們腦海裡浮現的第一印象,大概就是個眉頭緊皺、整天憂國憂民的老人。
沒辦法,作為偉大的現實主義愛國詩人,作為與李白并列的詩壇魁首,杜甫給我們的印象總是高不可攀的。
當然,杜甫是偉大的,但偉大的詩人也不是生下來就是偉大的,就像現代人不再相信天生聖人一樣,杜甫當然也有過少不更事的時候,年少輕狂的時候,以及其他年輕人一樣困惑和迷茫的時候。
那麼,在成為偉大的詩人之前,杜甫是不是還有一些不為人知的一面呢?
現代人往往奉行“英雄不問出身”的價值觀,但在杜甫那個年代,出身基本就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所以,作為廣大無産階級忠實的朋友,杜甫其實出身在标準的官宦世家,翻一翻他的家譜,連續十幾代都是有名有姓的人物。
在唐代做官除了需要科舉,家族人脈也是很關鍵的一環,所以當時人介紹自己,總要提到自己的祖宗某某名人,這樣别人也會高看一眼。
杜甫也不例外,在給皇帝的《進雕賦表》一開篇,他就提到了自己的遠祖杜恕和杜預。這兩位遠祖是一對父子,那麼他們有多遠呢?
遠到十幾代以前的三國時代。尤其是杜預,絕對值得杜甫好好炫耀一番。作為西晉一方率領軍隊滅吳的功臣之一,杜預更出名的地方在于他為《左傳》寫了一部《春秋左氏傳集解》。
按照“經史子集”的排序,“經”是地位最高的官方政治經典,而《春秋左氏傳集解》是唐朝九經之一《春秋左氏傳》的權威注解,那麼,杜預在儒家學子眼中的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而且,作為當時唯一一個文廟武廟都供着的偶像,杜預就更有炫耀的價值了。
不過,杜恕和杜預這樣的遠祖畢竟還是太久遠了些,在表文的下一句,杜甫還要把自己的祖父搬出來,這樣才能更好讓皇帝認識自己。
他的祖父叫杜審言,這是個狂到沒邊的人物。他還是個小小的縣尉的時候,就公然說吏部侍郎看了他的判詞會羞愧而死。他還說過更驚世駭俗的話:“吾文章當得屈、宋作衙官,吾筆當得王羲之北面。”
你看,狂妄到寫文章讓屈原、宋玉打下手,書法讓王羲之屈服。不過,杜審言還是有幾分詩名的,尤其擅長五律,在唐詩的發展史上也算是留名了。當然,後輩詩人實在太耀眼,反而把他襯托得默默無聞了。
然而,杜甫似乎是繼承了幾分祖父的驕傲。他或許覺得,如果太低調的話,對不住一生飛揚跋扈的祖父,所以在他眼裡,祖父的詩才舉世無雙:“吾祖詩冠古。”
至于那位傳奇的遠祖杜預,他就更加戀戀不忘了,常自稱的“杜陵布衣”或者“少陵野老”都是為了緬懷這位偶像級人物。
如此喜歡狂妄祖父的杜甫,自然不會是個自感低調的角色。
雖然在後人看來,李白寫詩從心所欲不事雕琢,而杜甫則講究慢工出細活,但早年的杜甫,更像是李白那樣才華橫溢的才子式人物。就連寫詩,也根本與什麼現實主義搭不上邊。
不過,“三歲看老”的老話也沒說錯,李白和杜甫,即使都年少輕狂、躊躇滿志,他們的理想也是有所不同的。李白隻想做一個世外高人,最好要皇帝三顧茅廬清楚他來做帝師,他在千軍萬馬前“談笑間,樯橹灰飛煙滅”(蘇轼《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還不夠,功成一定要身退,否則就不能顯示出世外高人的境界。
杜甫就現實多了——當然也僅僅是與李白相比而已。在《壯遊》中,他說自己“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
所謂“開口詠鳳凰”,可不僅僅是在說杜甫年少英才,因為鳳凰在古代實在是個大大的祥瑞,意味着政治清明,明主當政。然而即使鳳凰的出現方式也有五個等級,從最低的第五等到最高的第一等,分别是鳳凰從天上飛過,鳳凰在天上翺翔,鳳凰落下來栖息一陣,鳳凰春天和秋天都來栖息一陣,鳳凰定居下來。
祥瑞的真假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們都相信就夠了。不過,作為帝王必須得謙虛一下,因為第一等情形傳說隻有黃帝時代才出現過,所以對于後世的帝王,第三等就是最高了。
帝王雖然很謙虛,但杜甫可不會滿足,他的志向是“緻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成為堯舜那樣的明君,這可大大超過了一般帝王的志向。畢竟,儒家至高聖人堯舜的等級,絕不僅僅隻是第三等那麼簡單。恐怕在他眼裡,隻有讓鳳凰定居下來的功業,才配得上自己的志向吧。
世家名門之後,少年就才高八鬥的杜甫當然有志向高遠的本錢,在這樣一帆風順的早年環境長大,如果低調沉穩就反而不太正常了。所以這個時期的杜甫登泰山,寫出充滿青年人激情和浪漫的《望嶽》,也就不足為怪了。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眦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
一起修仙去:作為道友的李杜
今天我們談到李白和杜甫的相遇,往往傳為佳話,形容為中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相遇,身為前輩的李白和杜甫結為忘年交雲雲。
這當然不假,但我們往往會忽略這一對忘年交的身份問題。事實上,他們的交往活動,很大時候是搞一些封建迷信活動——修道,雖然他們修道的動機不一定那麼單純。
唐皇室姓李,出于古人對祖宗的看重,他們找了曆史上李姓最有名的人物——老子當祖宗供着。久而久之,謊言說到一千遍,人們也都信了。
在這種風氣下,修道開始流行起來。官方也是大開後門,除了明經科和進士科外,為了彰示“聖代無隐者”,唐朝給予隐士單獨考試的待遇,難度大大降低。
到了李白的時代,更是有司馬承幀這樣,憑借修道修出名聲後,被皇帝傳召一步登天的例子。一時間,終南山修道待诏成為做官捷徑。
這正合李白的心意,因為他一直覺得靠科舉做官熬資曆實在太慢,當道士又能長生不老,出名後還能一步登天,豈不美哉?
于是,李白成為了修道終南山大潮中的一員。在他的《古風五十九首》裡,很有一些關于修道的事情,什麼“仙人撫我頂,結發受長生”“我來逢真人,長跪問寶訣。粲然啟玉齒,授以煉藥說”之類。
年輕的杜甫對李白是景仰已久,見面之後更是情投意合。所以杜甫修道,很難說其中沒有李白的影響。
杜甫最早贈送給李白的一首《贈李白》是這麼寫的:
二年客東都,所曆厭機巧。
野人對膻腥,蔬食常不飽。
豈無青精飯,使我顔色好。
苦乏大藥資,山林迹如掃。
李侯金閨彥,脫身事幽讨。
亦有梁宋遊,方期拾瑤草。
這一年杜甫三十歲,剛剛遇到被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躊躇滿志的杜甫還不能完全理解這位理想破滅的前輩,更不知道開元早期的清明政治已經結束,他隻是有些不滿,因為這幾年客居東都,他看到了太多奸刁狡詐的人和事。而對于李白的遭遇,杜甫感到憤憤不平,因為本質上他們都是一類人,同樣是仕途蹭蹬的理想主義者。
末句他說“亦有梁宋遊,方期拾瑤草”,這當然不是實指,但“拾瑤草”本身就有幾分超脫凡塵的意味。
東方朔的《與友人書》說 : 不可使塵網名韁拘鎖,怡然長笑,脫去十洲三島,相期拾瑤草,吞日月之精華,共輕擧耳。
顯然,杜甫不是真的要和李白相約去拾瑤草。但此時的他們在隐居修道上,應該已經頗有共識,雖然不一定真心要斷情絕欲地升仙。
這一年裡,杜甫和李白同為落魄人,一起遊覽了梁宋之地。第二年,他們又一起出遊齊趙,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在分别之時,杜甫又寫下了那首著名的《贈李白》: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在這首詩裡,杜甫和李白的形象是一對愧對葛洪的道友,似乎說明杜甫在李白的影響下一起修道了。然而,他們哪裡是修道無成,愧對葛洪呢?雖然他們的确追求長生,但心中更多的還是一腔熱血,想要一展宏圖。
隻是現實實在太過殘酷,他們隻能落魄飄零,在陌上穿着破舊的道衣,一事無成,相顧無言。
天寶六年春,杜甫遇到了孔巢父。這是一位高人,他在長安拒絕當官,謝病而去,意欲東遊吳越,這時有一蔡姓的友人為他設宴餞行,杜甫便在此次宴會上寫下一首《送孔巢父謝病歸遊江東,兼呈李白》贈送給孔巢父,更贈給遠方的李白:
巢父掉頭不肯住,東将人海随煙霧。
詩卷長留天地間,釣竿欲拂珊瑚樹。
深山大澤龍蛇遠,春寒野陰風景暮。
蓬萊織女回雲車,指點虛無是歸路。
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
惜君隻欲苦死留,富貴何如草頭露?
蔡侯靜者意有塗,清夜置酒臨前除。
罷琴惆怅月照席,幾歲寄我空中書?
南尋禹穴見李白,道甫問訊今何如。
此時李白正遊曆于吳越之地,而巢父也正要前往那裡,因此在末句裡,杜甫叮囑他代自己向李白問好。
這個時候的杜甫,剛剛參加了奸臣李林甫主持的全國招賢考試,離譜的是,這場考試無一人及第。而李林甫更是借用所謂“聖代無隐者”的理由,以“野無遺賢”為由祝賀玄宗:恭喜皇上,天下英才盡在朝堂,沒有一位遺落在民間。可見此時的政壇,已經不再是唐玄宗早年的風氣了。
落魄的杜甫終于體會幾分李白當年的心情了,現實的挫折讓他有些向往隐逸。所以,在這首贈孔巢父和李白的詩裡,他發揮屈原式的浪漫主義色彩,把隐居修仙寫得玄乎其玄。
雖然此時的他和李白說是修仙,未嘗不是一種“酸葡萄”心理,但在他們筆下如夢如幻的修仙,看上去還真有幾分吸引力,真有幾分“星垂海底當窗見,雨過河源隔座看”的夢幻色彩和超凡脫俗感。
憂國憂民詩中的美學
杜甫的經曆自然盡人皆知,在安史之亂後,他目睹國破家亡,寫下一系列感時傷事、憂國憂民的詩歌,更是目睹了戰亂中人民的深重苦難,寫下一系列同情人民群衆、深刻反映社會黑暗面的詩歌,諸如《三吏》《三别》等等,被稱為詩史。
但是,在亂世中憂國憂民并不困難,但是表達出來,成為流芳千古的文學作品,這才是杜甫的本事。
杜甫的反映人民苦難的現實主義作品,的确寫得入木三分,深刻反映了社會現實。不過杜甫的本事還不僅如此,畢竟他早年的風格很傾向于李白、屈原的浪漫主義風格,所以即使寫憂國憂民的詩歌,他也能寫出白居易《長恨歌》和吳偉業《圓圓曲》那樣的感覺。如《哀江頭》:
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
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
憶昔霓旌下南苑,苑中萬物生顔色。
昭陽殿裡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側。
辇前才人帶弓箭,白馬嚼齧黃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雲,一笑正墜雙飛翼。
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遊魂歸不得。
清渭東流劍閣深,去住彼此無消息。
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
黃昏胡騎塵滿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這一年安祿山攻陷長安,在投奔剛即位的唐肅宗的路上,杜甫被叛軍抓獲,帶到淪陷了的長安。此情此景不能不讓他想起《詩經》中的《黍離》: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黍離》說的是周大夫于戰火後重回宗廟宮室,隻見黍稷之苗郁郁生長,心情可想而知。而杜甫如今的處境與當年的大夫如出一轍,他潛行到曲江河畔,看到“江頭宮殿鎖千門”,不由悲傷地問道:“細柳新蒲為誰綠?”
無論是黍稷之苗還是細柳新蒲,亡國之哀總是那麼痛徹心扉。而宋代姜夔那句著名的“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不也是同樣的寫法嗎?
即使寫一位佳人的不幸遭遇,杜甫也能把家與國的不幸聯系起來,讀之不僅讓人感歎他偉大愛國情操,也要敬佩他無與倫比的藝術境界: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雲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關中昔喪敗,兄弟遭殺戮。
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
世情惡衰歇,萬事随轉燭。
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
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
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
摘花不插發,采柏動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佳人》
是在同情一位絕代女子被抛棄的不幸遭遇?是在感歎國難下人們的悲慘遭遇?是歎息世事不由自主(萬事随轉燭)?是譴責男人喜新厭舊(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還是自比顯示高潔無暇的品格?
也許都有吧,偉大的詩人就是能夠做到這一點,寥寥幾筆表達出千萬種情緒,而高潔的情操和含蓄的哲理就暗蘊其中,讀之不能不讓人百感交集。
作者:那一夜i繁星,資深詩詞愛好者,對中國曆代詩歌的曆史發展有深入了解,主要興趣在于發掘詩詞背後的作者經曆和曆史文化背景,并以此追溯詩詞中的意象和典故濫觞及流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