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經濟學的産生
1936年,凱恩斯發表了《就業、利息和貨币通論》,從總量的角度對經濟學進行了新的诠釋,史稱凱恩斯革命。
——标志着宏觀經濟學體系的形成。
凱恩斯的結論
政府不再是自由競争市場經濟的守夜人,要主動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
宏觀經濟學:研究的問題是一個國家整體經濟的運作情況以及政府如何運用經濟政策來影響國家整體經濟的運作。
核算國民經濟活動的核心指标是國内生産總值GDP,因此,我們需要弄清什麼是GDP。
國内生産總值(GDP)是指一國或地區(一個經濟社會)在一定時期内運用生産要素所生産的全部最終産品(物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
我們可以用一個例子生動形象地把怎樣計算GDP展示出來。
該國一年的各項産值如下:
棉花的總産值15億美元
紗的總産值20億美元
布的總産值30億美元
衣服的總産值45億美元
該國一年創造的總财富 = ?
結論
最終産品的價值總和等于生産這些最終産品的各行各業新創造的價值總和,即價值增值總額。
GDP是最終産品的價值
中間産品價值不計入GDP,否則會造成重複計算。
最終産品是指在一定時期内生産的并由其最後使用者購買的商品和勞務(如衣服)
中間産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産别種産品使用的産品(如棉花、紗、布)
GDP是一個生産概念
GDP是一定時期内所生産的而不是售出的最終産品價值。
GDP是一個流量概念
流量是一定時期内發生的變量
存量是一定時點上存在的變量
通常是一年或一個季度(3個月)
GDP是一個地域概念
GDP表示一國範圍内的最終産品價值
外國公司在中國創造的最終産品市場價值計入中國的GDP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