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二字經常連在一起使用,“神”和“仙”都是宗教觀念之一,在人們眼中,“神仙法力高強”,庇佑蒼生,人們禱告時常念叨:“神啊,幫幫我吧!”這就奇怪了,為什麼不是“仙啊,幫幫我吧”?其實二者本質上是不同的,那麼他們之間究竟有什麼區别呢?
在民間一直有“七男一女不同船”的禁忌,出海時人們之所以有這樣一個禁忌,乃是受“八仙過海”的傳說影響,這是一個脍炙人口的民間故事,八仙分别是:鐵拐李、鐘離權(漢鐘離)、呂洞賓、張果老、曹國舅、韓湘子、藍采和、何仙姑,這也是大家都認同的一個版本。
一天,八位仙人齊聚蓬萊閣上飲酒,趁着酒意正濃,鐵拐李意猶未盡,說:“都說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景色秀美,我等何不去見識見識?”衆仙人也喝得正酣,于是齊聲附和,此時呂洞賓提了個意見:“我等皆是仙人,此番渡海不能乘舟,隻能各憑道法,各位意下如何?”
話音剛落,漢鐘離丢下手中的蒲扇,逍遙而去,接着清婉動人的何仙姑将一朵荷花放入大海,荷花下紅光四射,仙姑站在荷花中間亭亭玉立,風姿綽約。衆人不甘示弱,各顯神通,一時間,百舸争流,那場面,豈是“壯觀”所能道盡?于是就有了脍炙人口的“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八仙遨遊,頓時翻江倒海,掀起巨大的風浪,東海龍宮都被震動,蝦兵蟹将急忙來查探,才知道,原來是八位神仙在這裡比賽!在龍王地方如此為非作歹,龍王惱羞成怒,于是雙方大戰一場,還是觀音菩薩解了圍。
因此,山東地區的人們都獨特笃信“七男一女不同船”這個說法,怕得就是出海時會遇到危險,出現狂風暴雨什麼的。不過,話說回來,八位神仙飲酒作樂,每天逍遙快活,難道都沒有事幹,沒有自己的“職位”?他們屬于“無事無為”的仙,還真不用幹啥!
說到這個就不得不提“神”和“仙”的區别,首先,神分為“先天神”和後天神,所謂先天神,是出于天地未分之前,是先天自然之神。而後天神則是天地分開之後,死後才被封神的。
比如,三清尊神,玉皇大帝,南極仙翁等天界大神,它們本身就是神,不需要任何修煉。比如三清尊神中的元始天尊,葛洪的《枕中書》中記載:“混沌未開之前,有天地之精,号元始天王,遊于其中。”後來他和太元玉女通氣結精,生下天皇、西王母,也都屬于神。
後天神,如林默娘死後變成“媽祖”、大唐将領秦瓊、尉遲恭死後被封為“門神”,關羽死後被封為“武曲星君”……這些死後被晉封的後天神也屬于“神”。他們都有自己的職責,比如說保佑出海平安、保佑出路平安、保佑招财進寶等。
然而“仙”則不同,《釋名》中說:“老而不死曰仙。仙,遷也。遷入山也。”所以仙人往往那些肉體凡胎,經過不斷地修煉,摒除三障十惡,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而後羽化而登仙,比起神,要想成仙首先就要對自己有嚴格的要求,有超高的悟性,才能領悟天地間的真谛。
“仙”的概念早就誕生了,在《山海經》、《楚辭》、《天問》中有關于仙人的記載,他們不老不死、逍遙自在、無事無為,同時擁有超凡的能力,秦始皇尋求長生不老的丹藥,尋求的就是一種長生不老的“仙道”,漢武帝時期,求仙問道的人情也不亞于秦始皇。
葛洪的《仙經》将仙分為3等,分别是天仙、地仙、屍解仙。唐朝時期的《天隐子》有将此分為5類:在人稱人仙,在地稱地仙,在天稱天仙,在水稱水仙,能神通變化者稱神仙。後來《仙術秘庫》又對宋張君房的神仙分為九品進行歸納,歸納總結的結果是:“法有三乘,仙分五”。這也奠定了“仙”的基礎品位。
神的是形容一種處于靈魂、精靈、精氣的永生超凡的狀态,而仙則是有實體的,所以神來到人世間叫做“顯靈”,而仙來到人間叫做“下凡”。神能夠受到香火供奉,有職責,有任務,而仙則既不用保護别人,也沒有任何管束,所以反而往往羨慕“仙人”,希望自己也能如此逍遙快活。
蘇轼的《赤壁賦》說過:“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這不僅僅是蘇轼的願望,很多人的願望,但蘇轼很清醒,他知道這并不可能,所以也隻是感慨一下罷了。其實說道低,不管是神還是仙,我們都無法證明他們的存在,他們誕生于人類的意識中,也正是因為從未講過,所以也不能完全否定。對于此事,希望大家能和蘇轼一樣,保持一個清醒的态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