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交彙點新聞客戶端】
編者按:
野豬下山了!“猴紙”到我家陽台了!野生動物進城的消息頻現社交媒體。事實上,我們身邊居住着衆多本土野生動物,它們與我們為鄰,我們卻鮮少了解它們。了解、友好、相伴,萬物方能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新華日報·交彙點聯合江蘇省野生動植物保護站、江蘇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南京市水産科學研究所、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等推出“秘境之眼·人類之友”日曆專欄,帶您一起通過紅外相機、動物觀察者等的視角,去關注既熟悉又神秘的“動物鄰居”。生物多樣性,是人類家園的生存基礎、生機所在,每到節氣日,我們還将邀請節氣官來進行當日的特選推介播報。今天,一起來認識中華蚱蜢。
身形修長似刀片
中華蚱蜢是劍角蝗科、劍角蝗屬昆蟲。它們的體色有綠色和褐色兩種。綠色個體在複眼後、前胸背闆側面上部、前翅上還長有淡紅色縱條。褐色個體在前翅長有黑色縱條。它們有三對細長的腿,可以讓它們遇到危險時迅速蹦出較長的距離。
不少江蘇人小時候都喜歡秋天“捉螞蚱”,捉到一隻“螞蚱”,就足以在小夥伴面前“炫耀”一番。“螞蚱”是蝗蟲的總稱,而中華蚱蜢在江蘇屬于最為常見的“螞蚱”之一。它們身形修長,似劍似刀,又像一艘科幻感十足的船舶,還有的地方為它們起了十分形象的名字——“扁擔鈎”。
中華蚱蜢有什麼習性?
中華蚱蜢适應性較強,在我國農田、溝、壩、台田、窪荒處均有分布。特别是溝埂、河壩等地勢低窪處,中華蚱蜢的生存密度最大。狗牙根、獐毛與小蘆葦等植被混生的地方,也能看到較多的中華蚱蜢。
中華蚱蜢交尾後6-33天産卵,每頭雌蟲産卵1-4塊,卵塊長40-90毫米,每塊卵有卵粒60-120粒,平均每頭雌蟲産卵226粒。
小小身體,卻愛暴食
中華蚱蜢在我國絕大多數區域都有分布,這得益于它們食性很雜,适應能力強。它們喜歡吃各種雜草,也吃葡萄、棗、蘋果、梨、楊、柳、榆等植物的嫩莖和葉片。中華蚱蜢“身材雖瘦”,但卻喜歡“暴飲暴食”,每次蛻皮和羽化前後,均有暴食現象。中華蚱蜢也是一味藥材,古人将幹燥的中華蚱蜢成蟲入藥,可以止咳平喘,息風定驚,清熱解毒。
采寫:金亦炜
美編:楊曉珑
圖片:視覺中國
編輯: 劉春
本文來自【交彙點新聞客戶端】,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