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齊倩】澳大利亞“華裔忠誠度測試”風波仍未停息。在一句“你們能否會無條件譴責中國”惹怒該國華裔後,澳大利亞參議院舉行聽證會就此展開辯論。然而,現場發生的事讓人匪夷所思。
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等媒體報道,在當地時間29日舉行的聽證會上,澳外交和貿易部(DFAT)常務副部長、前駐華大使孫芳安(Frances Adamson)“倒打一耙”,污蔑中國政府抹黑該國形象。她提醒在場議員:中國媒體會抓住機會,将澳大利亞塑造成一個“不包容”的國家。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孫芳安的“神邏輯”再次引發澳國内各方熱議。有華裔學者質疑孫芳安上述言論避重就輕,不去譴責澳大利亞社區存在的種族歧視,反而将争議歸咎于中國。“這樣隻會讓情況更加糟糕”。
澳媒報道截圖
在本月稍早舉行的一場參議員委員會聽證會上,澳大利亞自由黨籍參議員埃裡克·阿貝茲(Eric Abetz)對着三名華裔不依不饒,反複“拷問”并要求他們“無條件譴責”中國。“還有比膚色和種族更重要的因素要考慮……你們能否告訴我,是否願意無條件譴責中國?”
這段對話随後在微信和其他社交媒體廣泛流傳,徹底激怒了澳大利亞華裔社區。不少人表示,該問題毫無疑問帶有種族主義色彩,這種逼迫他人“譴責他國政府”的方式,與“麥卡錫主義”無異。
為平息争議,當地時間10月29日,澳大利亞參議院在一次聽證會上就此事展開讨論。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事情的發展令人匪夷所思:聽證會主題,從阿貝茲發言是否存在“種族歧視”,演變成中國是否在利用機會“抹黑澳大利亞形象”。
澳大利亞高級外交官、外交和貿易部(DFAT)常務副部長孫芳安在會上宣稱,中國媒體在利用澳國内有關中國的“激辯”,将澳大利亞塑造成為一個“不包容”(intolerant)的國家,并試圖在該國造成分裂。
孫芳安現年59歲,曾于2011年至2015年間擔任澳大利亞駐中國大使,會說中文。她表示,中國正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挑戰”,并警告稱,澳大利亞駐中國大使館的影響力正在“減弱”。
針對“華裔忠誠度測試”争議,孫芳安開始“倒打一耙”:“我認為,中國人正越來越多地試圖在自己國家乃至其他地方展現澳大利亞的形象,而這些形象……與我們的身份不符。這些形象把我們描繪成不包容、分裂、歧視,充滿意識形态的樣子。”
她還揣測中國“仍将海外華裔視為中國人”,并聲稱中國在該國尋求的是“分裂”。“因此,我們需要注意塑造自己的方式。那不是我們想要被描繪的樣子,而且那種形象會損害我們在中國的業務。”
此外,作為“麻煩制造者”的阿貝茲也出現在聽證會上,試圖為其行為作辯護。阿貝茲堅稱他沒有“種族歧視”的意圖,并指責工黨在利用這件事歪曲炒作。
孫芳安(資料圖)
孫芳安口中澳大利亞“不包容、分裂、充滿歧視”的形象是真是假?該國人員委員會已經給出過答案。
據《南華早報》,澳大利亞約2570萬人口中,亞裔約占13%到14%。但華裔卻頻繁遭遇政治迫害和種族歧視。澳大利亞人權委員會統計,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已有數百名亞裔基于《種族歧視法》投訴曾遭受種族歧視,其中2月份的數量創下12個月最高。從2月初開始,三分之一的投訴涉及新冠肺炎。
對于孫芳安“倒打一耙”、甩鍋中國政府和媒體的行為,澳大利亞華裔學者發聲質疑。據《南華早報》報道,迪肯大學國際關系副教授潘成新(Chengxin Pan,音譯)表示,孫芳安是在避重就輕,不去公開批評阿貝茲之流,反而選擇将矛頭對準中國。
亞澳聯盟(the Asian Australian Alliance)聯合創始人及召集人Erin Chew稱,在澳洲反華情緒高漲之際,孫芳安暗示中國有意分裂澳大利亞人,這是“危險的”。
她表示:“孫芳安不能以及拒絕将此(種族歧視)視為一個問題,而是将責任歸咎于中國。如果孫芳安承認澳大利亞确實存在種族主義和歧視,那就更好了。但她基本上否認種族主義的存在,這隻會讓情況變得更糟。”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