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道人傳法有天緣

道人傳法有天緣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7 04:11:22

道人傳法有天緣?朱橘是南宗四祖陳泥丸的徒孫陳泥丸傳道鞠九思,鞠真人傳朱橘,朱橘傳鄭孺子泥丸真人有三位傑出弟子,一是白玉蟾,光大宗門,其功尤偉;一是沙道昭;一是鞠九思,号九霞,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道人傳法有天緣?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道人傳法有天緣(道人傳法有天緣)1

道人傳法有天緣

朱橘是南宗四祖陳泥丸的徒孫。陳泥丸傳道鞠九思,鞠真人傳朱橘,朱橘傳鄭孺子。泥丸真人有三位傑出弟子,一是白玉蟾,光大宗門,其功尤偉;一是沙道昭;一是鞠九思,号九霞。

朱橘在道門的名号是“翠陽”,家族世代居住在淮西安慶的望江(今安徽省安慶市望江縣),平常家庭,多少代中沒有出現過時代名人。

朱橘出生前,母親懷孕的時候夢見吞了一個很大的星星。懷孕十五個月,一直沒有生産。這是異事異象。所謂奇特之人的出生,母必有異夢、奇夢。

有一天,朱家門外來了一個道人,手裡拿着一個橘子,對朱夫人說:“吃了這個,孩子就生了。”夫人很高興地接受了橘子,吃了,還問道人的姓名,道長展開一把扇子,上面寫着“鞠君子”三字,“這是我的姓名。”說完,道人瞬間消失了。可見,這是一位形神俱妙的仙人,能瞬間隐身,至少道術高超,道術裡的“遁術”能瞬息千裡,瞬息隐顯。

不久,朱橘出生了。這是南宋理宗景定三年壬戌年(1202)仲冬二十六日。父親覺得奇怪,這娃在媽媽的肚子裡十五個月沒有出生,吃了道士給的一個橘子就出生了。父親給孩子取名朱橘,以紀念生緣。朱橘長大之後,父母把這個傳奇告訴了他,他記住了“鞠君子”。

孩童時代,朱橘過得很幸福。不幸的是,在他六歲的時候父母都辭世了,他是家族裡的長輩照看長大的。

朱橘生性聰明,讀書記誦,過目不忘,十八歲的時候在當地很有名了。他有志于儒家的科舉功名,對《易經》頗有研究,精于占蔔,也好道,還說,“丹道造化之妙,無出于此。”真正明白了《易經》,丹道之妙,容易把握。

朱橘喜歡佛道之學,閱讀了不少佛道經典。他參加過科舉考試,沒考中進士,就放棄了。有一次在水池邊看到自己的身影,突然有所感悟,覺得人生苦短,何必追逐名利,于是,開始羨慕修道之人,四處訪道,周遊名山。

南宋理宗紹定元年戊子年(公元 1228年),朱橘來到了廣東惠州的博羅縣,這是丹道南宗四祖陳泥丸的家鄉。

有一天,朱橘在路上看見了一個道人,手裡拿着一個橘子,唱着歌謠,看起來像個瘋子,他沖着朱橘唱道:

橘橘橘,無人識。

唯有姓朱人,方知是端的。

聽他唱歌的人覺得很奇怪,不理解這歌詞究竟是什麼意思。這歌裡有朱橘的名字,隻有朱橘聽了之後心有所感,于是跟着瘋道人走,走到沒人的地方朱橘跪下禮拜,問道:“你是真人鞠君子吧。”

媽媽講的故事起作用了。

道人看起來很吃驚,便問:“你是誰呀?”

朱橘告訴了他自己的姓名。道人好像想起了往事。道人看着朱橘,很高興,就問他:“你平時喜歡的是什麼?是富還是貴?”富是有錢,貴是有權。反正世人喜歡的無非就是這兩樣。道人接着說:“你喜歡什麼?做個選擇,我會幫助你完成所願的。”

朱橘笑着說:“人生的富貴就像海上的浮漚、天上的浮雲,聚散無定,沒什麼可留戀的。我聽說神仙有長生不死之旨、回陽換骨之妙,能給我說說嗎?”

道人聽後,沉默不語。朱橘跪下來哭泣,反複講自己求道的心願,并說:“宿世與道有緣,才能幸運地遇見仙師,我不怕自己愚笨,還是向你求道,希望你能點化我。”

道人聽後便說:“息字,從調心而論就是‘自心’;從調息而言,就是元氣,就是虛無之根、造化之主。人體真氣之升降離合,都從此心而起。衆生之所以迷失本真、輪回六道、流浪胎、卵、化、濕四生的原因,就是不能了脫此心。

而古代的仙人們明了此心。了心則見自性,見自性則去聖不遠。如果不能明了此心,就不是正覺、無上、至真之妙道。”

看看這裡對妙道的描述。正覺,不是邪道邪術,而是正道,卻能引領人走上覺悟;無上,這是最高的,沒有比這樣的法門再高的了;至真,絕對真實不虛,絕無一絲一毫的假。

妙道的這三個特征,是檢驗一切道要之總綱。妙道的第四個特點就是“妙”。妙,奇妙、神妙、微妙、靈妙、秘妙,妙不可言,修了就知道。

剛才鞠真人在考驗朱橘。朱橘一聽真人之言,恍然若失,形如忘我。鞠真人指着山前一塊大石頭說:“明天早一點來,給你傳道,我當度化你。”

第二天,朱橘去那石頭前,看到道人已經坐在石頭上,問他:“你為何來遲了?”朱橘非常慚愧,轉身走了。

到了半夜裡,朱橘便去了,這時候道人已經在那裡了,對朱橘說:“你現在來了,正好。”

朱橘發誓學道,也向鞠道人發誓,此生一定如法修道,如法持戒,如法傳道,這是古代師徒間傳道的“盟約”,師徒都有誓言。傳道是很神聖的事情,要通過發誓告盟于天,宣誓于神。這是傳法的重要環節、重要儀軌。

唐代張萬福在《傳授三洞經戒法箓略說·卷下》解釋說,“盟,明也。彼此未信,對神以相明也。……但以凡心易動,神理難明,故須立約以契之,必令通神合道也。”“誓,制也。以言契心,告神盟也。而自制其情欲,不使放逸,期于會道耳。”

葛洪真人在《抱樸子内篇》提到“盟誓”之經曆:“餘師鄭君者,……餘親事之,灑掃積久,乃于馬迹山中立壇盟受之,并諸口訣訣之不書者。”

“受之者以金人金魚投于東流水中以為約,唼血為盟,無神仙之骨,亦不可得見此道也。”

師徒盟誓是傳道、授道傳統。一則是告于神明,以神明來監督、見證,這是誠敬之心,古人敬畏神明;一則,是借此通神合道;三則,能因傳道而盟誓的,是有仙骨仙緣之人,否則,沒有資格與真師盟誓;四則,這是法脈宣告,因為法脈的根源也在天道,在隐态,在玄界,在仙真,這樣的盟誓等于向玄界與曆代祖師告知,某某是我弟子,是法脈傳人。

自然,就會有護法之助與玄師之佑。這是道門注重師徒盟誓告天的儀軌裡的密意。密宗更加注重師徒間的盟誓,特别是“三昧耶戒”,非常重要,不可違背,一旦違背,師徒就不能印心。不能印心則弟子就修不成了。

盟誓之後,鞠九思道人就把南宗丹法之九鼎(鼎器)、刀圭(藥物)、火符(火候)之訣、五雷金書玉篆之文、九八飛神陽道之法、心傳口訣,都傳給了朱橘。

爐鼎、藥物、火候,是丹道三秘。南宗丹法,自四祖陳泥丸以來,傳神霄雷法。鞠九思是陳泥丸弟子,自然精通雷法。這一次,是雷法與丹法并傳。飛神陽道之法,是修成陽神、飛升九天的方法。

傳完口訣道法後,鞠真人鄭重告訴朱橘,“你一定要到皖公山築室修煉。”看看,祖師連你去哪裡修煉都有安排。密宗也是這樣,上師傳法之後就會告訴你應該到哪裡去修就能成就,這是借“地利”而修,《木讷記》裡瑪爾巴大師就給木讷祖師指明了修煉的地方,木讷祖師給若瓊巴指明了隐修的岩洞。

皖公山在安徽潛山縣,又名潛山、天柱山,曆代都有仙真隐修于此。是修道者的風水寶地。曆代文人、道者、禅僧寫了很多有名的詩歌,如李白《江上望皖公山》詩中寫道:

奇峰出奇雲,秀水含秀氣。

青冥皖公山,巉絕稱人意。

默然遙相許,欲往心莫遂。

待吾還丹成,投迹歸此地。

李白想在丹成之後歸隐此地,進一步修煉。在丹家,“未煉還丹莫入山。”修煉有一定成就則入山煉丹,就容易成功。

白居易《題天柱峰》詩寫道:

太微星鬥拱瓊宮,聖祖琳宮鎮九垓。

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門千仞鎖雲雷。

玉光白橘相争秀,金翠佳蓮蕊鬬開。

時訪左慈高隐處,紫清仙鶴認巢來。

白居易寫了天柱山的仙境、仙氣與仙人。而唐代真人施肩吾是呂祖弟子,他也寫到了天柱山道人修煉的事迹。

施肩吾《天柱山贈峨嵋田道士》詩寫道:

古稱天柱連九天,峨嵋道士栖其巅。

近聞教得玄鶴舞,試憑驅出青芝田。

蘇東坡《無題》詩寫道:

先生仙去幾經年,流水青山不改遷。

拂拭懸崖觀古字,塵心病眼兩醒然。

曆代寫天柱山仙氣的名詩名句很多,像儒仙邵雍的“一簇煙岚鏁亂雲,孤高天柱好栖真。”栖真就是隐居于此修行之意。如王宗賢的“擎天一柱出群峰,時見真仙隐化中。”說明天柱山中有很多真仙隐身山中。

鞠真人安排朱橘要去皖公山修煉,有修道上的密意,名山洞府,有仙真護佑,有靈氣滋養。鞠真人還告訴朱橘:“你要依法修煉。日後,有一個小兒到你那裡去,你應該把道法傳給他,繼承你的法脈衣缽,其餘的人不許傳。”

連傳法的問題都指出來了。鞠真人圓通三世,了知法脈宿命。這就是“明師”之明。這在密宗叫“授記”。南宗丹法有此傳統,當年劉海蟾真人把丹法傳給張伯端之後,對他說:“日後要把道法傳給給你解缰脫鎖之人,餘皆不許。”後來,張伯端把道法傳給了使他從“囚徒身份”中解脫出來的石泰先生。

把道法傳給什麼人,密宗也有此等授記,特别是香巴噶舉的傳承中,每一代傳人都是奶格瑪授記的。

朱橘這個所謂的“小兒”弟子,隐喻了朱橘學生的名字,他後來的弟子叫“鄭孺子”。孺子就是小孩。不是說一定是個小孩來學道。

鞠真人對朱橘說:“你好好修煉,功成之日,我保舉你能登上雲天。”朱橘跪拜恩師,這時候,他看見鞠真人冉冉升空,肉身逐漸隐沒在白雲中了。

鞠真人修到了“白日飛升”的境界,拿密宗而言,是修到了“肉體直接飛升淨土”的大成就。

張玉仙說:“神仙還是神仙修。”能修仙道的人,必定是命格裡注定有仙緣的人,朱橘就是這樣的,修則即身成就。密宗标榜“即身成就、即生成就”,仙道也如此。

朱橘依照鞠真人的教導,在皖公山隐修多年,修成了陽神,陽神出體,他人能見。有一次,有人看見修真庵前水邊有個孩子在水上洗手,孩子潔白如玉,他行走起來快如流星。

這個人便跟進了庵中,結果小孩不見了,隻有一個道人住在庵中。人們這才知道,那個小孩是朱橘修成的真神,丹家謂之“嬰兒顯像”。

南宋時代,國家偏安,宋、金、遼、西夏、大理、蒙古諸多小國之間,戰争頻仍。南宋領土内很多地方有土匪嘯聚,朱橘生活的皖公山一帶出現了土匪,他怕土匪有擾修行,就離開安徽,去了福建,之後去了惠州博羅縣。這兩處,多有南宗四祖陳泥丸、五祖白玉蟾修道、弘道的道場,一路行來,雲水蒼茫,也有朝聖之意。

在博羅生活了三年,朱橘與村民陳六關系很好。起初,朱橘吃素,後來,他吃肉飲酒。陳六很不理解,便問:“你以前持戒精嚴,可如今吃肉喝酒,為啥子呢?”

朱橘說:“我不過是和光同塵,不願意顯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樣罷了。你知道嗎?如果有一條魚要和别的魚不一樣,躍到岸上,那它死定了;如果一隻老虎和别的老虎不一樣,要下山來,它也死定了。對我而言,心與道冥,超乎萬幻,至理之妙,已經證得,身外有身,非俗所知。”

三年後,一日,天氣嚴寒,朱橘對陳六說:“我要走了,你給我辦後事吧。”陳六不知道該如何辦。第二天,朱橘坐化在旅館裡了。

陳六和旅館老闆把朱橘的肉體擡到旅館門口,說有個道士死在這裡了,大家可憐可憐,布施一點棺材錢。

不一會兒,募集到了十餘貫錢,可安葬了。一貫錢等于一千枚銅錢,十餘貫錢等于一萬枚銅錢,大約值十三兩銀子。這在當時已經是一筆不小的安葬費。

第二天,朱橘又活過來了。

過了數日,朱橘要進城,對陳六說:“我應該站着死在縣衙的門口。”陳六信了,跟着去了,朱橘果然站着死在了縣衙門口,謂之“立化”。

陳六這次直接把朱橘用泥塑成“包骨真身”之像,立在縣衙門口,這可是當時當地的“政治中心”,被這轟動性新聞吸引來的圍觀者有一千多人。

博羅縣衙一個很兇狠的衙役出來了,乘着酒醉,拿了一條鋼鞭,拎着凳子,坐在朱橘肉身塑成的泥像前,說:“前幾天你騙人說要坐化,今天騙人說要立化,我要看看你是真是假。”說完用鋼鞭把泥像打碎了,泥像碎後,隻見泥巴,不見朱橘。

這時候大家才知道,朱橘真人不過借此顯示神變而已,他的肉體早已“屍解”而後氣化。多真人,臨終時會有顯化,借此說明仙道不虛,丹訣不假,大道可修,神仙可學,真人可成,衆人可度,仙迹可傳,道教可信。

朱橘的子弟鄭孺,道号翠房,也是得道之人。他曾師從白玉蟾真人,而白玉蟾與鞠君子是師兄弟。

《羅浮山志會編》載:“鄭孺,榮陽人,少慕仙道,聞白玉蟾在武夷,擔簦往從之。至則已他适矣,乃往羅浮事朱橘,授以丹訣。曰:‘氣歸臍為息,神入炁為胎。’遂笃志行之,自此,不食亦不饑,氣力百倍。以‘仙宮中有翠英之房,道君在中而說經’,乃更名清恺,而号翠房,遂為道士。後複往三山天慶觀,遇玉蟾,禮為祖師,盡得其傳,而後歸沖虛。”

五代梁丘子注解《黃庭經》時引用了《秘要經》經文雲:“仙宮中有寥陽之殿、蕊珠之阙、翠雲之房,道君在中而說經。”估計打動鄭孺而更名的經典,就是此《秘要經》。

鄭孺本想拜白玉蟾為師,趕到武夷山,白玉蟾已經離開了,于是他就去羅浮山拜朱橘為師。朱橘教他的主要是胎息功夫,“氣歸臍為息,神入炁為胎。”這十個字就是口訣。

胎息功成,他便長期辟谷。辟谷對于丹士轉化色身,意義重大。後來他拜見了白玉蟾,禮白玉蟾為祖師,因為白玉蟾與鄭孺的祖師鞠君子是師兄弟,輩分上自然是祖師。

在丹家,師道尊嚴。他又得到了白玉蟾真傳,然後回羅浮山,在沖虛觀修煉。羅浮山是南宗祖庭之一,陳泥丸、白玉蟾、沙道昭、鞠君子、朱橘、鄭翠房都在此修煉。

白玉蟾有《贈鄭孺歸沖虛》詩雲:

鐵作橋梁雲作蓋,石成樓閣水成簾。

歸時猿鶴煩傳語,記取前回白玉蟾。

看看古代仙真的修煉,隻要得法、實修,一定成就。

(摘自陳全林微信公衆号,侵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