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觀書有感古詩其二分段

觀書有感古詩其二分段

知識 更新时间:2024-06-26 21:12:08
《觀書有感二首》是宋代學者朱熹的組詩作品。這兩首詩是描繪其“觀書”的感受,借助生動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第一首詩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現象,比喻要不斷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躍與進步;第二首詩借助巨艦無人能推動卻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藝術創作需要靈感的道理。全詩寓哲理于生動形象的比喻之中,不堕理障,富于理趣,一直為人傳誦。

觀書有感古詩其二分段(五年級語文古詩詞鑒賞之觀書有感二首)1

觀(ɡuān)書(shū)有(yǒu)感(ɡǎn)·其(qí)一(yī)——朝代:宋(sònɡ)代(dài) 作者:朱(zhū)熹(xī)

半(bàn)畝(mǔ)方(fānɡ)塘(tánɡ)一(yì)鑒(jiàn)開(kāi),

天(tiān)光(ɡuānɡ)雲(yún)影(yǐnɡ)共(ɡònɡ)徘(pái)徊(huái)。

問(wèn)渠(qú)那(nà)得(dé)清(qīnɡ)如(rú)許(xǔ)?

為(wéi)有(yǒu)源(yuán)頭(tóu)活(huó)水(shuǐ)來(lái)。

譯文:

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打開,天光、雲影在水面上閃耀浮動。要問池塘裡的水為何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為它輸送活水。

注釋:

方塘:又稱半畝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鄭義齋館舍(後為南溪書院)内。朱熹父親朱松與鄭交好,故嘗有《蝶戀花·醉宿鄭氏别墅》詞雲:“清曉方塘開一境。落絮如飛,肯向春風定。”鑒:一說為古代用來盛水或冰的青銅大盆。鏡子;也有學者認為鏡子。指像鑒(鏡子)一樣可以照人。“天光”句:是說天的光和雲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變動,猶如人在徘徊。

徘徊:來回移動。

為:因為。

渠:它,第三人稱代詞,這裡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麼會。

那:怎麼的意思。

清如許:這樣清澈。

如:如此,這樣。

清:清澈。

源頭活水:比喻知識是不斷更新和發展的,從而不斷積累,隻有在人生的學習中不斷地學習、運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進和活力,就像水源頭一樣。

《觀書有感•其一》鑒賞:

從題目看,這兩首詩是談“觀書”體會的,意在講道理,發議論。弄不好,很可能寫成“語錄講義之押韻者”。但作者寫的卻是詩,因為是從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讓形象本身來說話。

第一首詩是抒發讀書體會的哲理詩,描繪事物本身感性的形象時,又蘊涵了理性的東西。“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半畝的“方塘”不算大,隻有半畝地的一個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鏡子那樣地澄澈明淨,“一鑒”的“鑒”,就是“鏡”,照人的鏡子,“鏡”和“鑒”是一個意思。“半畝方塘”像一面鏡子那樣打開了。“半畝方塘”雖然不算大,但它卻像一面鏡子那樣地澄澈明淨,“天光雲影”都被它反映出來了。閃耀浮動,情态畢見。作為一種景物的描寫,這也可以說是寫得十分生動的。這兩句展現的形象本身就能給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淨,心胸開闊。這一種感性的形象本身,它還蘊涵着一種理性的東西。很明顯的一點是,“半畝方塘”裡邊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夠反映“天光雲影”;反之,如果很淺、很污濁,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準确地反映。

詩人正是抓住了這一點作進一步的挖掘,寫出了頗有哲理的三、四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問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是一個代詞,相當于“它”,“問渠”就是“問它”。在這個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詩人并沒有說“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詩裡邊突出了一個“清”字,“清”就已經包含了“深”。因為塘水如果沒有一定的深度的話,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雲影共徘徊”的情态。詩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雲影”的特點。但是到此詩人并沒有結束,他進一步地提出了一個問題。“問”那個“方塘”“那得清如許?”問它為什麼這麼“清”,能夠反映出“天光雲影”來。而這個問題孤立地看這個“方塘”的本身沒有法子來回答。詩人于是放開了眼界,從遠處看,終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頭”,找到了答案。就因為“方塘”不是無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給它輸送了“活水”。這個“方塘”由于有“源頭活水”的不斷輸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陳腐,永不污濁,永遠“深”而且“清”。“清”得不僅能夠反映出“天光雲影”,而且能夠反映出“天光”和“雲影”“共徘徊”這麼一種細緻的情态。這就是這一首小詩所展現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義。

第二首詩也是借助形象說理的詩。它以泛舟為例,讓讀者去體會與學習有關的道理。“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其中的“艨艟”也寫作“蒙沖”。因為“昨夜”下了大雨,“江邊春水”,萬溪千流,滾滾滔滔,彙入大江,所以本來擱淺的“艨艟巨艦”,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來。“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說往日舟大水淺,衆人使勁推船,也是白費力氣,而此時春水猛漲,巨艦卻自由自在地飄行在水流中。詩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蘊含的客觀意義是強調藝術靈感的勃發,足以使得藝術創作流暢自如;也可以理解為創作藝術要基本功夫到家,則熟能生巧,駕馭自如。這首詩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個問題,經過學習忽然有了心得後寫下來的。

《觀書有感二首》所蘊含的道理屬于美學原理範疇,其一首的說理角度是欣賞美,其二首的說理角度是創作美,這種美學原理是帶有一定普适性的。例如:如果讀者抛開詩歌本身的描述對象,完全可以把這種道理引申開來。比如,如果将“書”理解為“書本”,而且書本的内容不是泛泛的包括諸如醫書、哲學書、史書、科技書等等,而是僅僅就文學内容諸如詩詞曲賦散文等等體現文學藝術美的方面,那麼,也可以認為“源頭活水”表達了“不竭的文思”,而“一夜春潮”則表達了“文思勃發”等等。

拓展資料:

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家,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字元晦。祖籍婺源,生于尤溪,長于建州,從師五夫,講學武夷,結廬雲谷,授徒孝亭,葬于唐石。他廣注典籍,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貢獻,給後人留下浩如煙海的著述。他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融彙儒、釋、道諸家而建構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對中國文化和人類文明産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學術成果,“緻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深得曆代文人推崇和曆朝皇帝褒獎封号。後人尊他為“朱文公”,評價他為“理學正宗”,是繼孔孟之後的第三聖人。他一生緻力倡興教育,先後創辦了考亭、嶽麓、武夷、紫陽等多所著名書院,培養了數以千計的門生,對創建中國古代文明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有《朱文公文集》。

慶元二年(1196年),為避權臣韓侂胄之禍,朱熹與門人黃幹、蔡沈、黃鐘來到新城福山(今黎川縣社蘋鄉竹山村)雙林寺側的武夷堂講學。在此期間,他往來于南城、南豐。在南城應利元吉、鄧約禮之邀作《建昌軍進士題名記》一文,文中對建昌人才輩出發出由衷贊美。又應南城縣上塘蛤蟆窩村吳倫、吳常兄弟之邀,到該村講學,為吳氏廳堂書寫“榮木軒”,為讀書亭書寫“書樓”,并為吳氏兄弟創辦的社倉撰寫了《社倉記》,還在該村寫下了《觀書有感二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