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如何收藏古籍

如何收藏古籍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5-04 18:19:39

如何收藏古籍(我們這樣玩轉古籍)1

學生們用小篆在竹簡上抄寫古籍,完成作業。(圖片分别由本報記者張衍攝、李福言提供)

在我們印象中,古籍似乎是寂寞的“寶貝”。然而近日,記者走進省内高校,發現古籍并不寂寞,她的“朋友圈”越來越大、越來越年輕。大學生們紛紛以自己的方式“玩轉”古籍——

體驗 古籍催生的網紅作業

小篆,引書者,引筆而著于竹帛也。

“哒哒哒……”江西師範大學的一間教室内,不時傳出竹簡相互碰撞的清脆聲響,幾名身着漢服的大學生,正屏氣凝神,用小篆在竹簡上謄寫古文。他們面前堆積的竹簡,仿佛将人們帶回了于燈盞下用毛筆來創作的時代。

同學們可不是附庸風雅,他們正在完成《古代漢語》課任課老師李福言布置的作業。文學院學生馮喜悅指着她正在抄寫的《滕王閣序》中“勝友如雲”的“友”字說,“你看,在小篆中,‘友’字是兩個人手形狀的‘又’作為形符,表示兩手合作。是不是很形象生動,充分體現了朋友的含義?”

為什麼用小篆寫?李福言說,小篆是連接中國古、今文字的橋梁,體現了對古文字體系的繼承與創新。漢字不是一個個冷冰冰的符号,隻有真正走進漢字的曆史世界,了解每一個漢字的前世今生和背後的故事,才能更好地認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從幾年前起,李福言就為《古代漢語》課特别設置了在竹簡上用小篆抄寫古籍的作業。“這種方式其實是把時間轉換成空間,讓學生走進兩千多年的曆史之中,讓學生在現在的生活空間抄寫具有傳統經典意義的知識,直面傳統中國的生活、生态、精神、物質、哲學。在抄寫中,品讀古人的智慧,增強對家國情懷的深沉之思。”

“看到我們這樣做作業,小夥伴們羨慕極了,我們還會把寫好的竹簡作為禮物送人。”馮喜悅笑着說。

這種突出古今關系的作業,讓年輕人看到原來古籍還可以這麼“玩”,《古代漢語》課作業成為網紅作業,《古代漢語》也成為廣受歡迎的課程,不少外專業的學生也紛紛來蹭課。

傳承 藏在古籍裡的科技和文化

“‘蓋成坯泥松性浮,一經窯火松者緊、浮者實,一尺之坯止得七八寸之器,其抽縮之理然也。’可見,當時的制瓷工匠已認識到了坯體的幹燥收縮及燒成收縮理論。”在景德鎮陶瓷大學古陶瓷研究所,副所長李其江翻看清代督陶官唐英所著《陶冶圖編次》,不禁感慨于古人的智慧。

為什麼要研究陶瓷古籍?李其江給記者舉了個例子,在《陶冶圖編次》的“揀選青料”中記載“料之黑綠潤澤、光色俱全者,乃為上選,于仿古霁青、青花細瓷用之;色雖黑綠而鮮潤澤者,為市賣粗瓷之用”,這樣的選料經驗延用至今。“研究古籍中記載的古陶瓷工藝及其演變,對完善我國古代陶瓷生産的發展脈絡,傳承和保護我國傳統的陶瓷技藝、陶瓷文化,有很重要的作用。”

“古是相對于今而言的。”李其江告訴記者,陶瓷的發展過程蘊藏着豐富的科學技術和藝術文化内涵,今天看來的傳統技藝在當時往往代表着最先進的科技水平。研究所的任務之一,是透過古籍記載,用現代科技手段去解析古代制瓷的工藝及原理。“古籍中反映出古人的智慧、審美旨趣和對高雅藝術的追求,這其實是古人對美的精神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我想這與生活在當代的我們是相通的。”

在日常教學和指導學生科研活動中,李其江會推薦《陶記》《陶冶圖編次》《天工開物》等古籍給學生精讀,并與課程學習和課題研究相結合,最大程度發揮古籍的價值。“留存在中華大地上的古籍典藏,早已融入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和文化血脈,成為我們厚植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李其江說。

保護 讓古籍“活”得更精彩

古籍從來都是“活”的,其中藏着現代人與過去“溝通”的渠道。這句話,江西農業大學人文與公共管理學院教師孫尊章頗為贊同。近段時間以來,孫尊章正領着學生團隊參與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項目——《今訓彙纂(兩漢卷)》的校對工作。

《今訓彙纂(兩漢卷)》彙合、纂集過去100年來學界對于兩漢時期漢語詞彙的考釋成果,篇幅接近200萬字,是一部大型工具書,出版後能為更好地理解古書、開展詞義研究、探究古籍裡的思想文化,提供權威參考。

幾個月的校對工作幹下來,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陳穎已經能較熟練地對《今訓彙纂(兩漢卷)》中涉及到的字、詞進行版本通校和他書異文的核校。“剛開始校對時,很多古文還是看不懂,特别是其中一些特殊的語音現象,罕見的疑難字詞、語法結構等,有時要花費好幾天,才能取得滿意的結果。”陳穎說,校對時,有不懂的就向老師請教,或者和同學探讨,自己的古文獻基礎日漸紮實。“校對工作中,讀了很多古文,讀得越多越細,我就越認識到古籍的珍貴。”

“同學們做的,屬于古籍整理的基礎工作。”孫尊章介紹,由于時代相隔久遠,語言、文字、習俗等都發生了變化,很多古籍如果沒有前人的注釋,當代人就看不懂,而古代學者距離文獻産生的時代更近,古籍整理常常是通過古注了解更古的人,讓文脈在當下傳承。

“對古籍的最佳保護,絕非束之高閣,而是要在有效保護的基礎上将其活用。”孫尊章說,自己引導學生參與到古籍的保護工作中來,是通過任務驅動的方式,讓當下的青年認識到古籍裡蘊涵的中國傳統文化,讓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真正活起來、傳下去。

創新 當古籍遇上“互聯網 ”

在《傷寒論》《瘟疫論》等中醫古籍記載的藥方基礎上将中醫傳統理論和西醫技術融合創新,能得到什麼?能捧回一座金獎,能研制出一劑抗疫良方。

2021年,在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 ”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上,南昌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博士生何斐團隊的《防治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中藥新良方——柴胡清瘟飲》項目獲得了高教主賽道研究生創意組金獎。

柴胡清瘟飲是團隊導師、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熊鳴峰帶領中醫藥團隊,在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時,推出的中醫有效方劑。在鉛山、南昌等地抗擊疫情過程中,柴胡清瘟飲都用于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療。

熊鳴峰還有一門絕學叫“十層脈”診法,相傳為扁鵲所創,是一種以脈象層次來命名的診脈方法。熊鳴峰把古籍中記載的“十層脈”法進行大膽創新,通過56萬餘例臨床病例的經驗積累,形成獨特的“十層脈”診法和舌診。“古籍雖老,但可以守正創新、古為今用。”在熊鳴峰看來,中醫古籍承載着千年中醫藥精髓,用現代科技的手段和方法可以促進中醫藥的傳承,讓千年中醫藥文化重新煥發生機。

盡管日常工作非常繁忙,熊鳴峰每天都會騰出時間,細細品讀古籍,也許是《黃帝内經》,也許是《神農百草經》,也許是《傷寒雜病論》,也許是《醫宗金鑒》。在他的影響下,學生們也總會随身帶着一本中醫典籍,有空的時候就拿出來閱讀。“不光是為了讀古籍中的藥方,還為了讓年輕人領會到‘醫乃仁術’‘大醫精誠’‘人命至重’等中華民族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熊鳴峰說。

□ 本報記者 李 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