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浙江高校50個專業有變動

浙江高校50個專業有變動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4 06:43:24

6月23日,2019年高校招生現場咨詢會(杭州場)在浙江工業大學朝晖校區舉行。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董旭明 攝

浙江高校50個專業有變動(浙江高校新設66個本科專業)1

這兩天,正是緊張焦灼的高考志願填報階段,面對衆多專業,考生應該如何選擇?

不久前,教育部公布了2018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全國高校共新增本科專業2072個,我省高校共新增66個本科專業,它們不僅體現出高校專業熱門度的起伏,更折射出社會對于人才需求的變化。

縱觀今年新增的本科專業,有幾大門類吸引目光:新文科、新農科建設風生水起,人文與科技更多的“融合”,意味着傳統意義上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的界線開始變得模糊。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繼續成為熱門,加上今年新開設相關專業的196所高校,目前,全國已有近500所學校開設此專業;35所高校首次設立人工智能專業,這意味着,高校開始體系化培養人工智能行業後備軍。與幼兒養育相關的專業繼續增設,這不僅是因為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更是由于人們越來越重視對下一代的培養。

“新增專業彌補了我省有關專業的布點

空白,進一步優化了專業結構。”省教育廳高教處副處長王國銀介紹,此次省屬高校新增專業主要圍繞數字經濟“一号工程”、戰略性新興産業、高新技術産業和八大萬億産業開設,這些專業瞄準國家戰略需要和社會經濟發展急需,進行創新型、複合型、應用型人才儲備。

為什麼新增這些專業?哪些學校今年有新變化?記者展開梳理并采訪相關人士,幫助考生在填報專業時更胸有成竹。

夯實基礎

新文科、新農科未來可期

作為近年來高等教育中最時髦的詞彙之一,新工科對于考生和家長來說已經不陌生了,但如果說起新文科、新農科,很多人可能就要打個問号。

記者注意到,去年10月,教育部等部門決定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中,首次增加了心理學、哲學、中國語言文學、曆史學等人文學科,“新文科”概念浮出水面。今年4月,教育部、科技部等13個部門正式聯合啟動“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全面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

新文科“新”在何處?打破舊壁壘,跨界尋方法,歸納真規律,新文科意味着對傳統基礎學科的一次重新整合。

“相對于傳統文科,新文科有兩個特色。”南開大學傳播學系主任陳鵬說。其一,新文科是問題導向的,新文科面對的是社會發展變化中的新現象、新問題、新變化,有些現象和問題是人類曆史上從未遇到過的,如大數據、區塊鍊、5G、人工智能等,需要突破傳統文科的框架,采用新方法、新視野去探索新理論、新規律。其二,新文科為了尋求對社會和人類自身的研究,需要通過“跨界”方式進行革新,這種“跨界”不僅僅發生在文科的各學科之間,甚至出現在文科和理科、工科、醫科等學科之間,需要多學科之間的交叉和深度融合。

當前,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開設的人文科學實驗班,西安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高校開展的學院式教學模式,都被視為我國新文科建設的重要經驗。一位資深文科研究專家表示,當前,文科與其他學科有一些結合,比如考古學和技術結合,就形成了科技考古;信息技術和藝術結合,就形成了藝術設計的網絡化等,但還遠遠無法滿足現在社會的需求。新文科就是一種有效路徑。

2018年4月,浙江大學召開文科大會,提出面向2035年發展目标和“文科十條”,進一步推進文科發展強主流、上一流。省内其他高校也紛紛積極為新文科創建搭建平台。浙江工商大學整合資源打造文科綜合實驗教學中心,打造跨學科綜合性實驗教學平台;浙江農林大學推出新文科求真實驗班,幫助學生打牢知識儲備金字塔的穩固塔基,再漸次進入專業學習,形成堅實塔身和更高聳的塔尖……

在浙江大學傳播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邵培仁看來,建設新文科,其實也是對傳統文科的反思。他指出,新文科有利于構建立足中國文化土壤、具有中國特色,具備整體性、包容性、互動性、共享性特質的面向全球、面向全人類的大文科。

不難看出,未來新文科相關專業或将成為熱門。不僅如此,使用文文互鑒、文理交叉、文工融合的思維方法解決問題,還将為高校人才培養和評價體系帶來新變革。

除了新文科,新技術的出現也讓一些專業被賦予了新的内涵,比如新農科。

當前,随着生态文明建設的持續推進,生态學、環境科學等專業畢業生越來越受歡迎。今年,杭州師範大學就新增了生态學專業。該專業相關老師介紹,随着國家對生态學專業人才的需求增多,生态學專業人才培養規模逐漸加大,未來掌握生态學及植物學、動物學、微生物學、地理學等基礎知識、分析方法和應用技能的人才會很搶手。

“浙江是‘兩山’理論誕生地,‘農’字頭的專業發展空間很大。”浙江農林大學主要負責人表示,“新農科”建設是鄉村振興實踐、高等教育改革、人才需求變化和社會經濟進步的必然選擇,原先注重高度專業化、技術化的教育教學方式和人才培養模式已無法适應新時代農林高等教育的新需求,亟需探索實現農科學生全面發展的“新農科”建設之路。

順應趨勢

大數據、人工智能紛紛開班

順應當下人工智能行業的熱潮,今年新增的熱門本科專業,均與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人等信息技術關鍵詞相關。

記者梳理發現,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在短短三四年間,從無到有,并一躍成為熱門專業。2015年度的審批結果中,北京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南大學3所高校成為首批獲批設立該專業的高校;2016年度又有32所高校設立該專業;到了2017年度,獲批設立這一專業的高校數量達到250所;加上2018年度新增的196所,目前,共有481所高校開設這個專業。

今年,我省有湖州師範學院、甯波工程學院、甯波财經學院、浙江大學城市學院等9所高校新增備案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一位專業課老師表示,社會在不斷發展進步,現在的一些“新專業”也許尚無足夠的辦學經驗,但可能恰恰是未來社會發展的需求所在。

在新增專業中,人工智能專業的熱度也在逐年遞增。繼去年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浙江理工大學成為我省首批開設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的高校後,今年,我省又有一批高校在人工智能人才培養上“摩拳擦掌”,積極增設相關“硬核”專業,改進人才培養思路。

浙江大學今年新增機器人工程和人工智能兩個專業,還将在竺可桢學院新設圖靈班。入選圖靈班的學生可以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人工智能、信息安全三個專業中确認專業。從入學開始,每位學生可從學院的優選導師庫中選擇一名學業導師,還将有國外頂尖大學的教學大師和科研領軍人物到浙大給圖靈班學生單獨授課。

除了浙大以外,省内其他高校也在結合各自特色專業,構建人工智能專業的課程體系。比如,浙理工把專業發展方向和學校的優勢結合起來,重點在智能穿戴等領域取得突破,還專門成立紡織工業人工智能研究院;浙工大結合了安防産業、智慧交通、“城市大腦”等浙江省的優勢領域,與企業合作,開拓專業方向。

“打造新專業特色成了各高校的當務之急和立足之道。”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副院長呂強說,針對人工智能人才培養帶來的新挑戰,杭電人工智能學院提出了多方協同育人的理念,并将其作為教學改革項目進行探索,“人工智能對數理基礎要求較高,我們在數學課程中增加了矩陣論、離散數學等原來研究生學習階段才會有的課程内容,努力幫學生打好基礎,在暑假,我們還計劃舉辦夏令營,邀請企業名師進校園培訓,共同開發專業課程等。”呂強說。

值得關注的是,人工智能已經從獨立的專業教育,擴展到更廣的層面。今年,浙江财經大學向非計算機類專業學生推出了人工智能“微專業”,其中包括了Python程序設計、高級數據庫、機器人編程與實踐等課程。“人工智能在信息金融、金融科技等領域有非常多的應用場景。财經類專業學生的數理基礎比較好,這些知識将為他們的未來打下更好的基礎。”浙财大教務處副處長石向榮說,可以預見的是,未來社會需要大量具有具體專業背景,同時又掌握人工智能相關知識的複合型人才。

緊盯兒童

醫教類專業持續擴招

當下,伴随着“全面二孩”政策施行,各大醫院産科分娩量走高,目前助産人才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難以滿足社會需求,臨床急需本科層次助産人才。助産學專業于2016年首次開設,當時僅有4所高校獲批開辦此專業,2017年有20多所高校新增此專業。

近兩年,我省先後有浙江中醫藥大學、溫州醫科大學、杭州醫學院等3所高校新增了助産學專業。溫州醫科大學的助産學專業設在護理學院,目标是培養掌握護理學和助産學的基礎理論和護理技能,具有基本的臨床護理和臨床助産能力,在各類醫療衛生保健機構中能夠從事臨床助産、圍産期護理,以及母嬰保健工作的高級助産人才。今年,台州學院、溫州醫科大學仁濟學院也開設了助産學專業。

一位從事醫學教育多年的教授表示,當前社會大衆對醫療的需求,不僅體現在量上,更體現在質上。雖然現在醫療行業整體水平保持着上升态勢,但人們對優質醫療的需求增長更快,所以仍然感覺醫療資源緊缺。

不久前,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樹森擔任院長的浙江樹人大學樹蘭國際醫學院揭牌成立。作為樹蘭國際醫學院首個設置的重點專業,臨床醫學專業面向全國招生100人。學院擁有國際醫學專家、博士生導師等組成的高水平師資隊伍,以及一批高水平的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實驗平台。

同樣,面對強烈的社會需求,溫州醫科大學今年增加了普通本科計劃數。臨床醫學(定向培養)從30人增加到60人,面向蕭山區等30個縣(市、區)招生;麻醉學專業從61人增加到93人,其中省内普招增加16人。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浙江中醫藥大學新增食品衛生與營養學專業,這也是我省唯一開辦該專業的高校(不含獨立學院)。該校招生辦相關負責人介紹,食品衛生與營養學作為一門綜合性的交叉學科,涉及預防醫學、食品科學、營養學等多個學科,在提升健康素養,保障食品安全,促進疾病的營養學防治完善健康保障方面大有作為。

縱觀今年我省的新增專業,從撫養、就醫,再到教育,與幼兒養育相關的專業成為熱門,除了新增兒科學、中醫兒科學、助産學等專業外,學前教育、小學教育等師範類專業的報考也很火爆。

今年,杭州師範大學增加小學全科教師、中學緊缺學科教師定向培養招生計劃。杭師大教務處副處長、招生辦副主任顧海春介紹,今年,學校将繼續面向杭州、甯波、溫州、紹興、金華、衢州、麗水、台州、舟山等地區定向招生255名,提前錄取,補學費,包就業。同時,複建音樂學院,增加音樂學(師範)、舞蹈學(師範)專業招生計劃。

記者從浙江師範大學了解到,當前,優秀的師範生成為社會的“香饽饽”。2017年到2018年,我省有86家教育局到浙師大招聘新教師,提供教師崗位近5400餘個,這個數字遠遠超過浙師大應屆師範畢業生的數量。

與此同時,近年來,民辦學校、培訓學校大量興起,也為師範院校學生就業拓寬了市場。記者在前期畢業創業情況的采訪中了解到,如今不少師範生将創業項目鎖定在少兒藝術培訓方向上,進不進編制不再是困擾學生的因素。

【小貼士】

三步入手 三層選報

填報“院校 專業”平行志願的方法很多,省考試院梳理了一種建議性思路,可從“篩、優、排”三步入手,按“沖、穩、保”三層次選報,僅供參考。

第一步,篩選。

根據考生位次和總分(藝體類為綜合分)分段表、各校往年投檔位次和平均分等資料,分段分層選擇若幹目标“院校 專業”,分别放在“沖一沖”“穩一穩”“保一保”三個層次備用。

第二步,優化。

從前面選定的批量志願中,結合自己各方面情況綜合分析,将其中不喜歡的或估計不盡合理的院校、專業删除,參考對比篩選出拟報考的、可放在不同層次的相對合适的院校、專業。

第三步,排列。

綜合各方面因素,結合本人實際和意向,确定排序優先級,對所有經篩選優化後的備用志願按先高後低降序排列。比如填報普通類志願,可将自己優勢不大卻很喜歡的志願放在前25個,将具有一定優勢也較喜歡的志願放中間30個,将優勢較大但有所喜歡的志願放最後25個。

這隻是衆多思路中的一種,其他的方法也很多,根據不同情況先選院校再選專業,或先選專業再選院校都可以,考生需根據自身實際選擇。例如,學習成績優異或畢業後想繼續深造可優先考慮院校;成績不是特别優秀或沒什麼優勢但希望就讀好院校,可注意“距離和分數”的關系,若希望能進高水平大學但位次不夠理想,可選偏遠一些的院校或偏冷門專業沖沖看;有明确專業取向畢業後先考慮就業或備選院校各方面差不多時,可優先考慮專業。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