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産生了很多成語。可以說成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種積澱,成語言簡意赅,但每個成語的背後都有一個含義深遠的故事。
生動有趣的成語故事,可以引導孩子進行思考和想象。
成語故事,不但為孩子打開一扇通往曆史和文學殿堂的門,還可以讓孩子讀懂很多道理。家長值得收藏!
下面總結了10個成語故事,通過這10個成語故事讓孩子學到曆史,懂得道理。
1、拔苗助長
有個宋國人,他十分期盼和苗長高,于是就去田裡把禾苗一個個的拔高,一天下來十分疲勞但很滿足,回到家對他的家人說:“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兒子聽說後急忙到地裡去看苗(的情況),然而苗都枯萎了。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比喻為急于求成,反而壞了事。
2、東施效颦
大家都知道西施是中國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她的一舉一動都十分吸引人。隻可惜她的身體不好,有心痛的毛病。
有一次,她在河邊洗完衣服準備回家。就在回家的路上,突然胸口疼痛,所以她就用手扶住胸口,皺着眉頭,但是見到她的村民們卻都稱贊說她這樣比平時更美麗。
同村有位名叫東施的女孩,長相并不好看。她看到村裡的人都誇贊西施用手扶心的樣子很美麗,于是也學着西施的樣子扶住胸口,皺着眉頭,在人們面前慢慢地走動,認為這樣就有人稱贊她。
由于她本來就長得醜,再加上刻意地模仿西施的動作,裝腔作勢,讓人更加厭惡。有人看到之後,趕緊關上大門;有些人則是急忙拉妻子和孩子躲得遠遠的,他們比以前更加瞧不起東施了!
這個成語比喻模仿别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醜。有時也作自謙之詞,表示自己根底差,學别人的長處沒有學到家。
3、鐵杵成針
唐朝大詩人李白,少年求學的時候,長期讀書沒有成果,打算放棄。
渡過了小溪,看見河邊有一位老婆婆,在石頭上磨一根很粗的鐵棍。李白好奇的問:“老婆婆,您磨鐵棍做什麼呀?”
老婆婆說:“我要把它磨成繡花的針。”
李白吃驚的說:“哎呀!即便是一般的鐵棍,也難以磨成那麼細的繡花針,您怎麼還偏偏找了根鴨蛋粗的鐵棍,就算是像我這樣的年輕人,磨一輩子也未必能把這根鐵棍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啊!”
老婆婆笑呵呵的說道:“哈哈哈,小朋友你有所不知,家中隻有我手裡的這一根鐵棍,這還是我當年風華正茂之時,一直沒有用過,留下來沒打磨過的,原打算作為廚房做飯之需的燒火棍呢。而且,我并不擔心自己會空耗歲月,也沒有什麼到頭來白忙一場的無聊雜念,隻要我還活着一天,就會堅持不懈一天,把自己這根鐵棍磨的比昨天更細那麼一點,最後自然就磨成繡花針了嘛。”
李白聽後很有感觸,想到自身的缺陷其實是可以用持之以恒的刻苦來彌補的,如此一把年紀的老人都能有信心去做看起來希望渺茫的事情,我怎麼可以因一時的挫折就随便半途而廢,放棄所追求的理想呢,于是馬上返身回到學院繼續讀書。
一年之後,李白再次下山,找到那位老婆婆,在感謝對自己指點的同時,也看到那根鐵棍真的細了很多。
若幹年後,李白終不負天賦才華,寫下大量流芳千古的不朽詩篇。
這個成語比喻隻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4、竭澤而漁
春秋時期,晉文公率軍在城濮與楚國對峙,他問狐偃如何勝強大的楚軍。狐偃獻計用欺騙的辦法。他又問雍季如何處理,雍季說用欺騙的辦法隻能是把池水弄幹捉魚,到第二年就沒魚捉了,打仗還是要靠實力。晉文公用狐偃的計策打敗了楚軍,但在論功行賞時雍季卻在狐偃之上。他說:“我們怎麼能認為一時之利要比百年大計重要呢?”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排盡湖中或池中的水來捕魚。比喻目光短淺,隻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打算。
5、唇亡齒寒
晉獻公又向虞國借路攻打虢國。宮之奇勸阻虞公說:“虢國是虞國的屏障,虢國滅亡,虞國一定跟着亡國。對晉國不可啟發它的野心,對入侵之敵不可漫不經心。一次借路已經是過分,豈能有第二次呢?俗話所說的'面頰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嘴唇丢了牙齒就受涼’,那就是說的虞、虢兩國的關系。”虞公不聽,答應了晉國使者。宮之奇帶領他的家族出走,說:“虞國過不了年終大祭了,就在這一次假道之行,晉國不用再出兵了。”這年冬天,晉國滅掉了虢國。軍隊回來,住在虞國的館舍,就乘其不備進攻虞國,滅掉了它,捉住了虞公。
這個成語比喻雙方息息相關,榮辱與共。
6、不恥下問
衛國有個大夫叫孔圉,聰敏好學,非常謙虛。孔圉去世後,衛國國君為了讓後人學習和發揚他的好學精神,特别賜給他一個文的稱号。孔子有個學生名叫子貢,也是衛國人,他認為孔圉并不像人們所說的那樣好,不應得到那麼高的評價。于是去問孔子:憑什麼賜給孔圉'文’的稱号?孔子說:孔圉非常勤奮好學,聰明靈活,而且經常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請教,一點兒也不感到羞恥。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指向地位、學問不如自己的人請教而不感到丢面子,比喻謙虛好學,不介意向學識或地位都不及自己的人請教。
7、邯鄲學步
戰國時期,燕國壽陵有個少年,聽說趙國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特别優美,于是不顧路途遙遠,來到邯鄲學習當地人走路的姿勢。結果,他不僅沒有學到邯鄲人走路的姿勢,還把自己原來走路的姿勢也忘記了,最後隻好爬着回去。
這個成語比喻一味地模仿别人,不僅沒學到本事,反而把原來的本事也丢了。
8、囫囵吞棗
古時候有個老先生,身邊教了很多學生。一天課餘時間,學生們拿出新鮮的梨子和大棗吃了起來。這時,先生家裡來了一位客人。這位客人是個醫生。他看到學生們都在不停地吃着梨子和大棗,就勸他們說:“雖然梨子有益于牙齒,但吃多了卻會傷脾;大棗是有益于脾,可是吃多了就會損壞牙齒。”聽了這位客人的話,一個愚鈍的學生想了很久才說:“那我吃梨的時候光嚼不咽下去,這樣就不能傷我的脾了;吃棗就整個兒吞下去而不嚼,也就傷不了我的牙齒了。”客人說:“唉,真沒辦法,你整個兒一個囫囵吞棗呀!”
這個成語比喻讀書等不加分析思考,籠統接受。
9、班門弄斧
魯班是戰國時代的魯國人。他是一個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曆來把他奉為木匠的始祖。誰敢在魯班門前賣弄使用斧子的技術,也就是說,想在大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本領,這種太不謙虛的可笑行為,就叫做“魯班門前弄大斧”,簡稱“班門弄斧”。這和俗語所說的“關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實,“班門弄斧”這句成語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雛形了。文學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這樣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門,斯顔耳!”意思是說,在魯班和郢人(也是一個操斧能手)的門前表現用斧子的本事,臉皮也太厚了。 這句成語有時也用作自謙之詞,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賣弄自己的小本領。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在魯班門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不自量力。
10、三人成虎
戰國時期,魏國大臣龐蔥陪同太子前往趙國做人質、臨出發前,他對魏王說:“如今有一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魏王回答:“我不相信。”龐蔥又問道:“如果有兩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魏王說:“我會有些懷疑。”
龐蔥接着說:“如果又出現了第三個人說街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嗎?”魏王回答:“我當然會相信。”龐蔥說:“很明顯,街市上根本不會出現老虎,可是經過三個人的傳播,街市上好像就真的有了老虎。而今趙國都城邯鄲和魏國都城大梁的距離,要比王宮離街市的距離遠很多,對我有非議的人又不止三個,還望大王可以明察秋毫啊。”魏王說:“這個我心裡有數,你就放心去吧!”
果然,龐蔥剛陪着太子離開,就有人在魏王面前誣陷他。剛開始時,魏王還會為龐蔥辯解,誣陷的人多了魏王竟然信以為真。等龐蔥和太子回國後,魏王再也沒有召見過他。
這個成語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作事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既不要信謠,更不能傳謠,要善于從紛繁複雜的社會議論中認真分析,謹慎思考,要時刻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隻有這樣,才能少犯錯誤,甚至不犯錯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