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學史上,若論批判現實主義的作品,其中必有一個就是司湯達的《紅與黑》!
司湯達的一生雖然隻有2部完整長篇,但把大仲馬和巴爾紮克所有小說加起來,也不及一部《紅與黑》夠意思。
有人說,《紅與黑》是西方的紅樓夢。年輕時,看這部小說,關心的是主人公于連的愛情。
直到如今重讀《紅與黑》,才發現這個年輕人起起伏伏的一生,竟是我們無數人的縮影。
在于連的身上,我們讀懂了人生的道理,看穿了很多人心叵測。
終其一生,我們還是無法擺脫自己的自卑與敏感
《紅與黑》中于連,可以說是一個時代造就的悲劇人物,更是一個被自己的敏感自卑打壓的悲劇。
于連出生在一個農村家庭,但是卻沒有農民安于本分,勤懇勞作的特質,反而是嫌棄力氣活,整天隻會抱着書看,因此,他也遭到了全家人的嫌棄。
身份的卑賤,家人的歧視,形成了他敏感自卑的性格,他一心想要跻身上流社會,先是想要通過參軍獲得拿破侖的贊譽,後來他發現,如果去教會做主教,能獲得10萬法郎的薪俸,便立馬放棄了參軍的目标。
還記得書中在寫于連第一次出現在市長家門口的時候,司湯達是這樣描寫他的:
穿過那扇開向花園的客廳的窗式門扉,便看見一位年紀很輕的鄉下人,差不多還是個小孩子的模樣,站立在大門口旁邊,臉色非常蒼白,留着方才哭過未幹的淚痕。
這個小鄉人的膚色是那麼嫩白,他的一對眸子又是那麼溫柔而動人,因此在稍富浪漫性的德·雷納耳夫人的心靈裡,首先就産生了個觀念,認為他可能是一位假扮的年輕女子向市長先生說情讨恩的。
這句話便是司湯達在紅與黑中,第一次對于連的正面描寫。
這個看起來略帶羞澀的鄉下人,正在極力的擺脫自己鄉下人的特質,他對于這一切都有着超強的虛榮心,也在拼命的裝的清高,做作,并且利用自己的美貌,勾引德·雷納爾夫人和馬蒂爾德,來一步步讓自己走入上流社會的圈子。
後來,他成功了,他學會如何不動聲色的嘲諷别人,沒了以前的扭扭捏捏,更多的是從容,裝的就像是一個巴黎上流社會的人。
但是,與此同時,他離着自己的本心又越來越遠,這種分裂,讓他十分的痛苦,自己一直沉迷對于上流社會生活方式的追求,讓自己越來越疲倦。
最終,他向自己的本心妥協了,他認清楚,自己鄉下人的身份與上流社會,終其一生,都是無法融合在一起的,而自己也是終其一生,也無法擺脫自己的自卑敏感。
于連的一生都在使自己走出弱者的陰影,為此他在内心深處給自己建立起了一個“理想自我”,為了能使這個心目中的理想自我被現實社會的人所認識、所承認,他為此付出了一切乃至生命。
最終,于連懷着無比幸福的心情,毫無遺憾地上了斷頭台。
因為他得到世界上最珍貴、最無私的愛情,曾經的他被狂熱的野心蒙蔽,沒有緊緊抓住,反而要去花花世界闖蕩,幹一番事業。
事到如今,才發現與德·萊納夫人在一起的時光,就是已經是他人生幸福的頂點了。
可惜,于連得償所願,而司湯達卻沒有他的好皮相,也沒有他的好運氣,他一生中所追逐的那麼多女人裡,從來沒有一個能帶給他這樣的幸福。
1842年,59歲的司湯達因中風倒在巴黎大街上,于次日淩晨孤獨地死去,人們在他的手稿中,發現了那段著名的墓志銘:
“活過,寫過,愛過。”
是的,如司湯達所言,他這樣“活過”,這樣“寫過”,也把最刻骨銘心的“愛過”,刻在了于連的墓碑上。
《紅與黑》暴露出的生活真相,越早知道越好
《紅與黑》在文學史上影響深遠,開創了後世“意識流小說”、“心理小說"的先河,是一首"靈魂的哲學詩”。
人們因此稱司湯達為"現代小說之父"。《紅與黑》發表100多年來,被譯成多種文字廣為流傳,并被多次改編為戲劇、電影。
不僅如此,《紅與黑》還與我國作家路遙的《人生》極其相似,被廣大讀者譽為“人一生至少要讀一次的書之一”。《人民日報》還曾發表過關于《紅與黑》的文章報道,一度被列為了大學生必讀的經典書籍。
讀完全書,你便會發覺,你從此就沒法擺脫它。它那麼有激情,又那麼神秘和傷感。
如果你血氣方剛正值青春,《紅與黑》會幫你做好面對社會的準備。
如果你正與挫折抗争,《紅與黑》會賦予你意想不到的力量。
如果你經曆過生活的磨難,《紅與黑》更會引起強烈共鳴。
它會讓我們看透,人生的真相,人性的複雜!
想要一覽《紅與黑》的波瀾壯闊的朋友,點擊下方揭開購買正版,我們一起領略的司湯達筆下的人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