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是用筆之法,古人說的很玄妙,理解起來确實有一定的難度。古人隻留下了一些關于書法學習的隻言片語,我們要想弄明白古人是如何學習書法的,也隻能從這些言論入手了。
今天,我們就和大家分享一些古人關于學習書法的經驗之言,句句話讓您明白,說來說去,還是王羲之說的最經典。
馮班:先學間架,古人所謂結字也;間架即明,則學用筆。
喜歡書法的朋友都知道,學書法有兩大關鍵:用筆和結體。初學的時候,到底是先學結體呢還是先學用筆呢?很多朋友都沒搞明白。很多初學者抱着用筆為上的理念,剛開始的時候就在琢磨古人的用筆,總以為得其筆法也就萬事大吉了。實際上,對于初學者來說,首先要攻克的反而應該是結體,結體弄明白了,再去研究用筆,才是正解。
為啥要先學結體呢?個人認為,用筆是依附在結體之上的,脫離合理的結體,也談不上正确的用筆。另外,結體有規律,掌握起來相對容易。而用筆呢,學習起來,根本就沒有盡頭,可以說是沒有最好隻有更好。所以說,從難易程度上講,先學結體也是合理的。
黃庭堅:學書時時臨摹,可得其形,取古書細看,令入神,乃到妙處。
黃庭堅的這句話,主要是談書法臨摹的訣竅。要點在哪裡呢?正像黃庭堅說的那樣,在臨摹古人書法經典的時候,需要先細細品讀,需要先從感官上認識到古人書法的精妙之處。眼中看到了,腦中記下了,然後在下筆臨摹的時候,自然能做到心領神會,才有可能達到形神兼備。
王羲之:初學字時,不可盡其形勢,先想字成,意在筆先。一遍正其手腳,二遍須學形勢,三遍須令似本,四遍加其遒潤,五遍每加抽拔,使不生澀。
王羲之就是王羲之,不光書法技壓群雄,談到學習方法也是頭頭是道。王羲之的這句話,意思已經很明白,我相信,不需要再做過多的解釋了。如果你也喜歡書法的話,不妨多品讀幾遍,如果能有所得的話,對自己的書法學習必定是大有幫助的。
李世民:詳察古今,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
唐太宗李世民對王羲之書法的喜愛,是衆人皆知的。《蘭亭序》之所以能流傳到今天,集王羲之字而成的《聖教序》的誕生,都和李世民對王羲之的喜愛有關。可以這麼說,如果不是李世民,今天的我們很有可能看不到雙鈎版的《蘭亭序》,也不會有《聖教序》的誕生。單憑這兩件作品,你就可以想象李世民對書法史的間接貢獻有多大。
黃庭堅:王氏書法,如錐畫沙,如印印泥,蓋言鋒藏筆中,意在筆前耳。
宋代書法名家黃庭堅在談到王羲之的書法的時候,在《論書》中曾這麼說:“王氏書法,如錐畫沙,如印印泥,蓋言鋒藏筆中,意在筆前耳。”黃庭堅的這句話,主要還是從技法層面去分析的,說的也比較具體,點出了王羲之書法的精髓所在。
現在想來,什麼是錐畫沙?什麼又是印印泥?歸根到底,說的還是用筆,還是在強調中鋒行筆的重要性。另外,黃庭堅所說的鋒藏筆中,又是什麼意思呢?王羲之的行書也沒有太多的藏頭護尾啊。各位朋友,對黃庭堅所說的藏鋒,您又是怎麼看的呢?
李白:我還是寫首詩吧。
唐代大詩人李白,在談到王羲之的時候,直接寫了一首名為《王右軍》的詩。全文如下:
右軍本清真,潇灑在風塵。
山陰遇羽客,要比好鵝賓。
掃素寫道經,筆精妙入神。
書罷籠鵝去,何曾别主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