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幾季詩詞大會後,筆者發現台上的幾位導師在解析古詩詞時,其實有時候也不是什麼都敢講清楚。比如在解析李之儀的“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時,康震老師說了幾大段,卻硬是沒敢說這是李之儀寫給小自己40歲的歌姬的。再比如,老師們在解析“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時,也刻意回避了作者李紳本身并不節約糧食、是個酷吏的事實。
當然,對于這些我們都能理解。畢竟現場還有很多小朋友在觀看節目,很多事情在他們那個年紀并不需要知道。本期筆者要和大家說的,也是一道幾位導師不方便多說的題目。大家且看這樣一道題:
下列哪一項不是形容女子梳妝打扮的?
A.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B.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
C.當窗理雲鬓,對鏡帖花黃
當時台上的是一名工程師,他很快地選對了答案A。選項A出自《離騷》,這句詩的意思是“我要摘些菱葉來,将它們裁成上衣;我要摘些荷花來,将它們做成衣裳”。因為作者是屈原,所以自然不是女子在梳妝打扮。
選項B出自晚唐詩人溫庭筠的《菩薩蠻》,是一首典型的情詞,題目中的兩句寫的正是女子梳妝時的樣子。這首詞曾被譜成曲,用在電視劇《甄嬛傳》中,後幾句“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鹧鸪”是千古名句。
選項C,就是本期要和大家細說的詩作,大家應該很熟悉這兩句詩,因為它出自《木蘭詩》(也叫《木蘭辭》)。此詩是一首北朝民歌,選自《樂府詩集》,它與《孔雀東南飛》一起,被稱為樂府雙璧。
這幾年花木蘭的形象因為一些影視作品的上映,開始在世界範圍内都有了名氣。但很多老外其實不懂,為何木蘭從軍的傳奇已經過去了上千年,但中國人對花木蘭這一形象仍然如此情有獨鐘。其實原因無非兩個,一個是花木蘭的形象滿足了我們對一個女性的所有美好想象,她孝順、有能力、機智聰慧,既能織衣,又能上沙場;另一個原因,就是《木蘭詩》本身寫得太有水平,所以年年入選課本,是每一代學子必讀、必背的課本之一,所以它也成為了我們學生生涯的回憶。
這句“當窗理雲鬓,對鏡帖花黃”出現在詩詞大會裡,幾位導師自然要講解。當時坐鎮的是王立群和康震教授,兩位都是學識淵博的學者。作為一名語文老師,筆者本以為王立群老師會把我在課本上不方便講的内容,講給大家聽。但王立群老師卻隻是一句話帶過,稱花木蘭當時化的是鵝黃妝。然後又扯到,其實古代的男子也是化妝的,并舉了一些例子。
節目結束後,和我一起看節目的幾位朋友都覺得有點兒奇怪,明明是在說花木蘭化妝,為何導師卻要扯到男子化妝。而且在一旁的康震老師一向很愛主動解析,但此時也沒有出聲,這是為何?對于這一疑問,筆者隻能說:他們隻是不方便講這句詩的重點部分,正如我給孩子們上課時不方便講一樣。
這句詩寫的是花木蘭回到家裡時的情形,前後幾句是:
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鬓,對鏡帖花黃(帖通貼)。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花木蘭其實并不是真的愛戎裝,一回到家裡,她就開心地脫下戰袍,穿上了自己的女裝,并打扮上了。其實當時的妝容有很多種,為何詩人卻強調花木蘭要在臉上貼花黃呢?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一個成語,叫做“黃花閨女”,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大家都能理解,此詞正是源自這句詩。
在古代,女子的妝術有很多,但是一般隻有少女才能扮鵝黃妝。詩人刻意寫木蘭扮的是這種妝容,想表達的就是花木蘭從軍12年,仍是少女之身。木蘭是聰明的,從軍歸來家鄉的人對于她一介女子天天和男子同吃同住,自然心有疑慮,所以她一回家就用這樣的妝容,告訴大家自己一直是潔身自好的。“黃花閨女”的說法,自《木蘭詩》開始,一直沿用至今。這一點估計很多朋友當年上學時,都沒有理解透。
其實在詩詞大會上,還有不少題是老師想說,但卻又欲言又止的。對此,不少觀衆其實也持不同的意見。有些觀衆覺得,既然已經說到了這句詩,那由此誕生的成語至少是要說一說的,畢竟這是重點内容。但也有觀衆認為,畢竟現場有很多中、小學生朋友,這些内容不是他們該了解的。對于此事,大家怎麼看?歡迎讨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