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聲。從能,炎省聲。能,“熊”。本義:動物名)
⑴ 屬于食肉目熊科(Ursidae)的一種大型笨重的哺乳動物 [bear]
有長而粗的毛,退化的尾,腳掌大,既食肉,也食果實和昆蟲,雖然通常笨拙遲鈍,也能在短距離内迅速行動,尤其是在崎岖或陡峭的地形上。又指使人感到像熊一樣的人;特指在粗暴無禮、笨拙粗野、呆滞強壯方面。
- 熊罴(熊和罴。指猛獸;常比喻勇猛之士);
- 熊罴之兆(指生兒子的兆頭);
- 熊足(熊蹯、熊掌。熊的腳掌。一種珍貴的食品);
- 熊席(熊皮坐席)
⑵ 古代以熊皮為飾的箭靶 [target decorated with bear-fur]
- 有熊侯。——《儀禮·鄉射禮》
- 熊侯(飾以熊皮的箭靶)
⑶ 古州名 [Xiong prefecture]
- 熊、谷二州在度内,不取,敦鄰好也。——《新唐書》
⑷ 姓(見下)
熊-xióng⑴ 哺乳動物,體大,尾短,四肢短而粗,腳掌大,能直立行走,也能攀樹,種類很多,有“棕熊”、“白熊”、“黑熊”等:狗熊(即“黑熊”)。熊掌。熊白(熊背上的脂肪,白色,珍貴食品)。熊膽(熊的膽,可入藥)。熊包(喻無能的人,廢物)。
⑵ 方言,指斥責:挨了一頓熊。
⑶ 姓。
熊姓發源于古時的楚國,即今湖北、湖南、江西等省,自然這一地區也成了熊姓首先繁衍的主要地區。
熊姓主要分布在中國南方地區,如江西省南昌市就是熊姓人口衆多的地方。
熊姓具有三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得姓較早,源遠流長;
二是族大支繁,遍及全國,到處都有熊氏族人;
三是人才輩出,不可勝數,從古至今,曆代皆有熊氏的傑出人物,尤北宋為最。
著名考古學家唐蘭在《西周青銅銘文分代史征》中說:“華,地名,在今河南密縣(今屬新鄭)。華邑在新鄭,有熊之墟,祝融之墟。重黎,郐國均在新鄭”。
楚王之所以是芈姓熊氏很可能就是因為被封在祝融之墟附近的華陽,祝融之墟也叫有熊之墟。
熊姓來源源流一
源于芈姓,出自商朝末期鬻熊及其後裔,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世本》、《古今姓氏書辨證》、《元和姓纂》等的記載,黃帝子昌意生颛顼,颛顼四世孫陸終第六子名季連,賜為芈姓。季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在其後裔子孫中,到商朝末期有個叫鬻熊的人,字熊,很有學問,做過周文王姬昌的老師,受官火正,後世稱其為鬻熊。其子
後來事于周文王,早卒。曾孫熊繹便以王父字為氏,稱熊氏。
司馬遷在《史記·楚世家》中記載:“鬻熊先生輔佐文王,去世早。熊通說:‘我的先人鬻熊淵博,是周王的老師。去世早。’”但在《鬻子》一書中,鬻熊自卻己說:“九十歲才觐文王,後有武王。及成王詢封康叔于衛之事。”如此算起來,鬻熊的年齡應該超過了一百二十歲,堪稱壽星。
楚國傳有三十一世、四十三位君主。到秦王赢政二十三(楚王熊負刍五年,公元前223年),楚國被秦國所滅,國人多以熊為姓,以念亡國,并尊奉鬻熊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有熊氏,出自黃帝的部落姓氏,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相傳黃帝生在壽丘,長于姬水,居軒轅之丘,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鄭),又稱有熊氏。黃帝的後代中便有人以地名為姓,稱熊氏。熊氏是中國最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三
源于苗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苗族仡熊氏,在戰國中期受楚文化影響頗深,當時即有改漢姓為熊氏者。到明朝時期的改土歸流運動時,已基本改為漢姓熊氏了。
源流四
源于普米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普米族熊氏,源出普米族的本牙氏部族。普米族的先民是由氏羌後裔的四個部落聯盟而構成的,普米族民間有句古語“拍米冉貢組”,意為普米族是由四座山上的四個血緣集團聯合而成的。
據甯蒗縣永甯普米族傳說,普米族最早的四個根是“布”(四個血統或四個氏族部落),其名稱分别是:冉祖(綿羊)、拔佳(鍋)、尚(熊)、搓皮(馬)。冉祖和搓皮等主要分布在木裡,拔佳、尚主要分布在鹽源、甯蒗一帶。又據傳說,聯合為普米族四個部落的名稱是“薩雅崩巴供”、“布米雖母供”、“俄業裡戛供”、“總散不安貢”。與以上四個部落相對應的本民族氏族名稱分别是:“格母”、“本牙”、“穹·空尼”、“嘎甲拉瑪”。
普米族原來沒有漢姓,在明朝洪武年間,大明王朝接管普米族聚居的川西南地區、滇西北一帶地區後不久,這一帶地區發生了叛亂。為了加強對這帶地區的統治,明太祖朱元璋調集軍隊,用了六年時間平定叛亂,之後對普米族各氏族進行詳細的戶籍登記,因此,普米族便有了漢姓。其中的普米族的本牙氏部族,即“布米雖母供”、或稱“尚”,一律改稱漢姓熊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喀爾拉氏,亦稱喀爾喇氏,滿語為Karla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遼河流域,所冠漢姓為熊氏。
⑵.滿族克哷氏,滿語為Kere Hala,源出元朝時期女真庚克勒部,以部為氏,世居尼亞滿(今遼甯新賓尼亞滿山),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熊氏。
源流六
源于其他少數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今布依族、彜族、蒙古族、瑤族、阿昌族、壯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熊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熊氏,世代相傳至今。
熊(xióng-形容詞)⑴ 通“雄”。雄性 [male]
- 及贊戎律,熊武斯裁。——《北史·羊祉傳》
⑵ 軟弱,無能 [weak;incompetent;incapable]。
- 熊包;人熊被人欺,馬熊被人騎
熊(xióng-動詞)斥罵 [rebuke]。
- 我把他狠狠地熊了一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