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四書五經,大家應該都耳熟能詳。四書五經,是“四書”與“五經”的合稱。在中國經學史上占據着相當重要的位置。“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部作品,而“五經”指的則是,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五部作品。
事實上,關于“五經”,還有一種說法是——《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讀到這裡可能你要問了,不就是順序不同嗎。五經的順序叫法不同,背後可是有着大講究。
秦始皇焚書坑儒,導緻大量的儒家典籍消失,但是書能毀,人的記憶可毀不了,漢初一批老儒,就憑借他們可以登上“最強大腦”的驚人記憶力,将被毀的書都背了出來,用隸書記錄,這便是後來我們說的“今文經”。
還有一部分典籍的來源呢,緣于西漢時期,魯恭王把孔子的家“拆了”,從牆壁間找到的許多古文經籍。這部分便是我們所說的“古文經”。
其實這源于今古文經對于孔子的定位不同。(孔子内心OS:???)
今文經學認為孔子是教育家,思想家,所以将“五經”的順序定為《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也就是我們最常說的那種。因為他們認為既然是教育家,那講授的經典一定要由淺入深,所以就把最易學的《詩經》放在首位。
而古文經學認為孔子是史學家,認為“五經”都是上古傳下來的史料而已,當然要按照時間順序來排列,故而将時間最早的《周易》排在了第一位,成為了《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的順序。
除了關于五經的順序排列不同,他們在如何解釋這些典籍上也有着十分大的分歧,一個追求典籍對于治理國家的啟示,一個追求典籍的字詞解釋。他們都對後世産生了十分大的影響。我們熟知的董仲舒,就是今文經學家。
看完今古文經學的區别,快來看看自己是哪派的傳承者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