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愛竹,伴竹而居,杖竹而行,崇尚竹子的君子品格。我們畫竹,寫竹,形成了獨特的竹文化,文人與竹也就結下了不解之緣。
早在《詩經·衛風》中就有“瞻彼淇奧,綠竹猗猗”,就是用竹子起興,引出君子。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愛竹成癖,每到一個地方,哪怕是暫時居住,也會種上青青翠竹。朋友問他何必這樣,他說:“何可一日無此君”,“竹君”的雅号由此而來。而魏晉著名的文人學士“竹林七賢”,更是經常聚集在山陽的一片竹林裡,飲酒賦詩,流連忘返。北宋蘇東坡的愛竹,更是史上留名,他的“甯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可謂經典。風雨中的蘇轼“竹杖芒鞋輕勝馬”,高唱着“一蓑煙雨任平生”,可謂灑脫自信。
既說到千古愛竹之人,就不能不提“揚州八怪”之一的鄭闆橋。他畫畫隻畫四樣——“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他作了很多竹的畫,又寫了很多竹的詩,尤其那首《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更是脍炙人口,真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今天我們再欣賞一首鄭闆橋的詠竹詩
《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這首詩作于乾隆年間,此時鄭闆橋任山東濰縣知縣。古人同榜考取的人稱為同年,同年的父輩尊為“年伯”,中丞是個官名。文題的意思就是:在濰縣縣衙中畫了一幅《竹》圖,送給年伯包括中丞,這首詩就題在此畫上。
上句已寫竹聲,通常都會接下來寫竹的風貌,或者寫吟風弄月之舉。但詩人卻陡然轉筆,由蕭蕭竹聲聯想到民間疾苦,真是時刻關心百姓啊!一位勤政愛民的好官員形象頓然顯現。
接下來詩人不禁感慨:我們雖然官職低微,但百姓的事情,無論大小,都牽動着我們的心、我們的情啊!鄭闆橋這是在誡勉自己,也是在勸慰包括。由竹到人,拓寬了詩的内涵,虛實相間,意味深長。
鄭闆橋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為官清正,從不欺壓百姓。在淮縣縣令任上,時逢天災,百姓顆粒無收,甚至到了人吃人的地步。情急之下,鄭闆橋自作主張,開倉放糧。上萬民衆得以解救,而他卻因此得罪了上司,終被罷官。為了“民間的疾苦聲”,他餞行了自己“一枝一葉總關情”的情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