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滿各自的酒杯,
但不可共飲同一杯酒,
分享面包,
但不可吃同一片面包。
一定要把心扉向對方敞開,
但并不是交給對方來保管,
站在一起,
卻不可太過接近。
—— 紀伯倫
圖源網絡(下同)
在進入正題之前,我們有必要先來了解一個心理學概念——“自我界限”。
在《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中,斯科特·派克告訴我們:
在嬰兒出生最初七個月裡,還無法分辨自我和外部世界之間的界限。當他饑腸辘辘時,他以為全世界都在和他一起挨餓。
随着嬰兒慢慢長大,認識和經驗不斷增加,他會逐漸發現,自己和世界不是一回事。
他認識到,當他感到饑餓時,母親未必會立刻過來喂養他。
于是,他的自我意識開始出現,這種自我意識能否健康發展,取決于他同母親的關系是否融洽。
當嬰兒意識到他的願望是他自己的,而不是周圍世界的願望時,他就能夠區分出自己和外面世界的不同,能夠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性,這樣的認知就是“自我界限”。
在了解真愛是什麼之前,我們先來弄清楚真愛不是什麼。
斯科特·派克指出:
墜入情網的愛(即戀愛),不能構成真正意義上的愛。
這是因為:
墜入情網的愛不會持續太久,不管愛的對象是誰,早晚我們都會從情網的羁絆中爬出來。令人頭暈目眩的感覺,終歸有一天會徹底消失。
墜入情網,意味着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突然崩潰,使我們的自我與别人的自我合而為一。
我們或許會有難以言喻的狂喜,我們也許感覺到,愛無比強大,能夠征服一切,前途無限光明。
然而,我們沒有意識到,這樣的感覺其實是虛幻的,常常與現實脫節。
這種感覺就像一個兩歲大的幼兒,認為自己無所不能。
墜入情網,實則是情感和心靈的一種退化。
随着時間的推移,墜入情網的雙方都會驚訝而痛苦地意識到,自己其實并未與對方融為一體。
彼此的欲望、愛好和想法都相去甚遠,局面好像難以改變,差距好像無法縮短。
于是,兩人的自我界限重新合攏,又恢複成為兩個不同的個體。
幻覺破滅,就可能面臨勞燕分飛的局面。
由此,斯科特·派克指出:
墜入情網并不是自我界限的擴展,而是自我界限部分地暫時性地崩潰。
墜入情網并不是真正的愛,隻不過是愛得一種幻覺而已。
是我們把戀愛時的感覺,錯當成了永恒的愛。
隻有在脫離情網之後,才能夠真正相愛。
對愛還有一種常見的誤解,就是将依賴當成了愛。
依賴感不是愛,确切地說,是一種寄生心理。
沒有别人就無法生存,意味着你是一個寄生者,而對方是寄主。
沒有别人的關心和照顧,就認為人生不夠完整,以緻無法正常生活,這就構成了心理學上的“依賴性”。
心理健康的人,承認這種感覺的合理性,卻不會讓它控制自己的生活。
心理學上稱其為“消極性依賴人格失調”,患有這種疾病的人,總是苦思如何獲得他人的愛,卻沒有精力去愛别人。
他們隻在乎别人能為他們做什麼,卻從不考慮自己能為對方付出多少。就如同饑腸辘辘的嬰兒,總想着向别人讨要食物,卻拿不出食物幫助别人。
想讓别人真正愛你,隻有先讓自己成為值得愛的人。隻是消極地接受别人的愛,不可能成為值得愛的人。
若想避免這種情形,就必須面對現實,學會真正的相知和相愛。
現在,我們終于可以一起來探究,真愛是什麼?
真正的愛,是一種擴展自我的體驗。它與自我界限密切相關,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它拓展自己的心靈,使自我更加成熟。
真正的愛,既是愛自己,也是愛他人。它可以讓自己和他人都獲得成長。
真正的愛,意味着我們要不斷付出努力。去跨越原來的界限,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而要付諸行動,不能坐享其成,而要真誠付出。
真正的愛,是行動。它是一種由意願而産生的行動。
如果一定要給真愛下一個确切的定義,那麼正如斯科特·派克所言:
真正的愛,是為了促進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斷拓展自我界限,實現自我完善的一種意願。
真愛,帶來的喜悅,延續的時間更為長久,這種狀态更加穩定,也使我們更為滿足。
真愛的目的,永遠都是促進心智的成熟,出于其他目的的愛都不是真正的愛。
當然,愛的對象不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無生命的事物或活動。
對于某種事物長期的愛,使我們生活在精神關注的境界裡,于是我們的自我界限便開始延伸,延伸到一定程度後,自我界限就會淡化,而這時,我們的心智便獲得了成熟。
一個人每周工作七八十個小時,一心獲取金錢或權勢,固然也可以有所成就。
但金錢的積累、權勢的鞏固,并不意味着自我能獲得真正的拓展和完善。
因為,愛的唯一目标,是促進心智的成熟和人性的進步。
關于愛自己,斯科特·派克建議:
我們必須愛惜身體,好好照顧它。
我們要擁有充足的食物,給自己提供溫暖的住所。
我們也需要休息和運動,張弛有度,而不是永遠處在繁忙狀态。
我們還需要擁有合理而健康的愛好。
用金錢購買更多自由和時間,這樣才有條件去學習和思考,去推動心靈的成長和心智的成熟。
金錢和權力不是最終目标,人才是愛的對象。
關于愛他人,斯科特·派克指出:
對嬰兒、寵物的愛,以及對惟命是從的伴侶的愛,多是出于父性或母性的本能,這和墜入情網的情形極為類似,無需付出過多的努力。
這樣的愛,不是主動選擇和努力的結果,對于心智成熟也無幫助,所以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愛。
我們應當容許他/她擁有獨立的思維和意志,因為真正的愛的本質之一,就是希望對方擁有獨立自主的人格。
真正的愛,不是單純的給予,還包括:适當的拒絕、及時的贊美、得體的批評、恰當的争論、必要的鼓勵、溫柔的安慰和有效地敦促。
過分的愛,不如不愛,該拒絕時卻一味給予,不是仁慈,而是傷害。
越俎代庖地去照顧原本有能力照顧自己的人,隻會使對方産生更大的依賴性,這就是對愛的濫用。
真正的愛,能夠使人發生改變,在本質上是一種自我擴展,而非純粹的自我犧牲。
真正有愛的人,絕不會随意指責愛的對象,或與對方發生沖突。他們竭力避免給對方造成傲慢的印象。
愛,最重要也最具體的體現形式,就是關注。我們愛某個人,一定會關注對方,悉心照料對方,進而幫助對方成長。
體現關注最常見、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努力傾聽。
一位出色的企業管理人員,每天大約用一小時閱讀,兩小時談話,八小時傾聽。
愛的接受者要懂得給予,給予者也要懂得接受,它其實是一種雙向車道,一種典型的互惠行為。
關于愛的風險,斯科特·派克指出:
如果信任或依賴某個人,就有可能因為對方的離開或亡故,讓自己受到莫大的傷害。
你投入的愛越多,經受的風險也就越大。
然而,在拓展自我的過程中,除了痛苦和悲傷,你同樣可以收獲快樂和幸福。
婚姻和家庭,好比是登山運動的大本營。
男人的婚姻出現問題,大多在于婚後隻想着往上攀登,對大本營卻缺少經營。
女人的婚姻出現問題,大多在于女人婚後覺得萬事大吉,以為其人生價值就此實現,把大本營當成了人生的巅峰。
生命的本質就是不斷改變、成長和衰退的過程。
選擇了生活與成長,也就選擇了面對死亡的可能性。
在死亡的指引下,我們會清醒地意識到,人生苦短,愛的時間有限,我們應該好好珍惜和把握。
不正視死亡,就無法獲得人生的真谛,無法理解什麼是愛,什麼是生活。
人生唯一的安全感,來自于充分體驗人生的不安全感。
一個人必須大踏步前進,
實現完整的自我,
獲得心靈的獨立。
尊重自我的個性和願望,
敢于冒險進入未知領域,
才能夠活得自由自在,
使心智不斷成熟,
體驗到愛的至高境界。
2022年10月23日 午後于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