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通訊員 吳澤宇 記者 何麗娜 圖片由醫院提供
最近這天氣,就像是走了“黴運”,面對高溫和濕氣雙重夾擊,就連呼吸都帶着濕答答的黏意。
大便溏稀粘馬桶、舌苔厚膩、口苦口臭、昏昏欲睡、身體沉重、食欲不佳、精神不振、容易肥胖,喝水都長肉......其實,這些都是濕氣的典型表現。
誠然,“濕氣”一詞大夥平時肯定熟悉,但這到底是什麼,許多人仍一知半解。
杭州師範大學附屬醫院中醫治未病中心李力教授介紹,“濕”是中醫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感病邪中的一種,最為難纏。
濕氣遇寒成寒濕,讓人冷得透心徹骨;遇熱為濕熱,悶得透不過氣、出不了汗;遇風化為風濕,成為難以擺脫的慢性病......
濕氣的來源分外濕和内濕:
外濕多因氣候潮濕、涉水淋雨、居住環境潮濕等外在的濕氣侵襲人體所緻。
内濕則是由于脾胃虛弱、水濕停聚所緻,通俗來說,如大量吃生冷食物等。
在醫院肥胖減重門診常會遇到患者說自己喝口水都長胖,減肥減不下去,或者很容易反彈,這裡面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濕氣重、脾虛氣弱。
過多的濕氣滞留在體内,加重脾運化水濕的負擔,就像馬車超載一樣,有時甚至會影響腎的利尿功能,嚴重的可繼發全身浮腫。
如何判斷濕氣重不重?
1. 起床時的狀态
早晨起床時候身體困重,感覺頭有東西裹着,或覺得身上有東西包着,這種被包裹着的感覺就是身體對濕氣的感受。
小腿發酸、發沉,也是體内有濕氣的典型特征。
2. 大便
什麼樣的大便是正常的?
黃褐色,圓柱體;香蕉形,很通暢。大便正常,一兩張手紙就可擦幹淨,但體内有濕的人,要4~5張才能擦淨。
大便稀薄、黏膩、不成形,可能就是體内有濕氣的表現。
3. 舌苔
健康的舌淡紅而潤澤,舌面有一層薄白的舌苔。
如果舌苔白厚,看起來滑而濕潤,說明體内可能有寒濕;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發黃發膩,說明體内有濕熱。
如何驅除體内濕氣?
1.空氣祛濕
想要祛濕,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變生活、工作環境的濕氣度,這樣才能保證在體内祛濕時,不受環境影響,造成體内濕氣聚集反複。
現在的空調大多數都有除濕功能,在多雨的春季,别忘了開啟除濕的功能,這樣能将室内的濕氣通過空調的排風孔排到室外。
2.運動祛濕
适量的運動,能加強毛孔張開,促進體内水分排出。
同時,運動能促進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從而達到更好的除濕目的。
現代人動腦多、體力消耗少,很少流汗,特别是很多人都不喜歡外出運動,這樣無疑會導緻體内濕氣更多。
3.紅豆薏米粥祛濕
薏米,在中藥裡稱“薏苡仁”,《神農本草經》将其列為上品。它可以治濕痹,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
赤小豆,可以補心養血,古籍裡記載它“久服令人瘦”,就是說常吃赤小豆還有減肥作用,也有利水、消腫、健脾胃之功效。
4.少吃生冷
在濕氣如此重的環境中,不要吃傷脾胃的食物,而喜歡吃甜食的人也需要注意,因為“甜膩化濕”。
中醫認為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宜無限量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調時加入蔥、姜,降低蔬菜寒涼性質。
5.中醫理療 中藥調理
不熬夜、少吃生冷、油膩食物,改變生活習慣之後,若仍覺得濕氣重,最好到醫院辨證施治。
首調脾胃 内外結合,内服中藥,外用拔罐、艾灸等,祛除濕氣,渾身清爽。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将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