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如何将教學評價貫穿到整個教學

如何将教學評價貫穿到整個教學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16 17:33:52

如何将教學評價貫穿到整個教學?新一輪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強調轉變育人方式和教學方式,重在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教學方式的轉變要求教師開展教學創新,同時也要求改變以學生考試分數和升學率為主要指标的評價方式,否則就可能導緻教師不想創新、無法創新,甚至嚴重影響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與實施因此,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徹底改變“以分為本”的評價機制,将教師的教學創新納入教師業績考評、教師專業能力或教育教學能力評價範疇,在對學校進行評價時将教師教學創新納入督導督學範疇,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如何将教學評價貫穿到整個教學?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如何将教學評價貫穿到整個教學(如何對教學創新進行評價)1

如何将教學評價貫穿到整個教學

新一輪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強調轉變育人方式和教學方式,重在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教學方式的轉變要求教師開展教學創新,同時也要求改變以學生考試分數和升學率為主要指标的評價方式,否則就可能導緻教師不想創新、無法創新,甚至嚴重影響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與實施。因此,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徹底改變“以分為本”的評價機制,将教師的教學創新納入教師業績考評、教師專業能力或教育教學能力評價範疇,在對學校進行評價時将教師教學創新納入督導督學範疇,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對教師的教學創新開展評價,應主要圍繞以下四個維度展開。

能否體現課标的新理念新要求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标準(2022年版)》在教學理念上強調育人為本、樹立核心素養導向,倡導從學科邏輯向學習邏輯轉變、從單元教學向大單元教學發展、從簡單情境教學向複雜情境教學轉型。

教育理念是教學設計的上層建築,是統領教學目标、重點難點和教學方法的最高“長官”。教師必須在新課程标準的要求與理念指引下改進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否具有創新性,首先需要思考教學設計的依據與哲學思考是什麼。在“我的教學創新”論壇活動中,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有位吳老師講述了自己“基于學習任務群的習作教學重構”,令人耳目一新。他通過“梳理革命線索—品讀場景描寫—傳承革命文化—書寫多彩活動”的教學設計,從文本走向生活,通過核心知識、技能與活動,架起文本與學生的橋梁,把日常的讀寫教學轉化為有趣的學習任務。他設計了一系列學習任務,創設有趣的教學活動和真實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的閱讀與生活體驗、文字表達自然地融為一體。這樣的教學設計體現了當前語文課标中學習任務群的新理念,所以其創新意義重大。

有創造力的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能堅守教育教學規律,對教育前沿理念往往有強烈的興趣和學習的欲望,并注意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而缺乏創造力的教師往往基于經驗尋求教育難題的破解之策,難以接受或者理解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學中很難有跨越式的突破,新課标提出的一些新的教學理念,難以落實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所以,應将教學理念創新作為教師教學創新重要的評價維度,引導教師學習新理念,在教學中踐行新理念。

能否體現優美的課堂教學結構

轉變育人方式,關鍵在課堂,課堂教學成功與否,教學過程是關鍵。教學過程中的三要素——教師、學生和教學内容構成一個運作系統,系統中的邏輯結構對系統運作起到決定性作用。

明晰的課堂教學結構,是讓師生學習活動和諧統一的關鍵所在。課堂教學的結構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學生“學”的結構性建構,如知識體系的建構、學生認知結構的創造性建構;二是教師“教”的邏輯性和結構性,教師“教”的邏輯結構與學生“學”的邏輯結構如何融通,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完美統一,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創新教學方式應以教學結構創新為抓手。

評價教師的課堂教學,要看教學結構是否簡潔、合理、優美,是否符合學生學習的邏輯結構。有些教師上課邏輯混亂,聽課者不知所雲。這樣的課堂教學是無效的,也就談不上創新了。教學結構良好的課堂,應高效率利用時間,課堂上讓學生有好的學習體驗,能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與興趣。

新課标提倡大單元教學、任務群學習和真實、複雜情境下的教學。這要求教師既要有超越文本知識的視野,又要有簡潔優美的課堂教學結構,能将模糊、零散的知識點變成清晰、系統的知識網,有利于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

有創造力的教師總是努力思考如何把教學結構設計好,他們善于用結構化的思維看待課堂教學,能運用相關理論指導自己的教育實踐,善于在課堂教學結構創新上下功夫,構建優美的教學邏輯結構,充分體現大道至簡的原理。

能否創造性運用各種教學資源

新課标要求課堂教學将學科知識模塊與社會生活、文化背景有機整合。這就要求教師充分利用教學素材和教學資源。創造性運用教學資源,其實就是對教學資源進行選擇、重組、利用與評估。

教學資源可以源自曆史與生活。深圳市南山區有位張老師,在教“對數”概念時,學生很難理解,這位教師就查閱了很多資料,尋找曆史上的數學家學習發現“對數”概念的探索曆程,讓學生經曆“對數”的再創造過程,激發學生尋找新的運算方法的動力,引導學生體會“對數”運算的思想,引導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發揮锲而不舍的探究精神,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這就是數學文化融入課堂教學的創新與實踐。

教學資源也可以源自科技。有效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利用網絡媒體搜集教育教學資源,将技術作為一種工具,通過信息技術賦能教育,可以提高教學效率,改善教學效果。如深圳市南山區開展的“八歲能讀會寫”項目,把計算機引入拼音教學,讓學生用電腦寫兒童詩,開展遠程合作學習交流活動等,學生們的閱讀素養和創造力大大提升。這些都是教學資源創造性運用的結果。

有創造力的教師往往喜歡探究真實問題,善于運用各種教育資源豐富課堂,善于引導學生将課本知識應用于實踐,善于把社會實踐中獲得的新知識和鮮活經驗帶到教學中來,善于将綜合學科、交叉學科知識運用到教學中。能否創造性運用教學資源,是評估教師教學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

能否有效促進學生創造力發展

傳統意義上的教學效果評價往往隻關注學生對教學内容和相關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忽視了對學生創造力發展的評價。教師的教學創新直接影響學生創造性潛能的發揮和創造力培養。因此,是否有助于促進學生創造力的發展,也是評價教師教學創新能力的重要内容。

教師通過自身的教學創新實踐,通過學習創造學知識掌握創新思維訓練方式,在學科教學中才能較好地指導和促進學生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發展。實踐證明,教師創新的榜樣示範作用是巨大的,教師的創新品質對學生創新能力的開發、創新思維的培養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新課标強調各學科要圍繞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精選和設計課程内容,設置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強化學科間的相互關聯,增強課程的綜合性和實踐性,打通學科壁壘。許多學校開展跨學科的課程整合探索,開展項目式學習,其宗旨就是通過綜合性的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有創造力的教師往往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在教學中也會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放在第一位。優秀教師能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靈活處理教材,根據學生實際掌握情況靈活調整教學策略,能根據學生學習狀況,調整教學難度,合理運用教材,把握好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關注學生參與度,關注學生的情緒變化,關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掌握學生發展動态,挖掘學生潛能,引領學生創新力發展。

教學創新的成果,可以是一種教育思想、一種教育實踐範式,也可以是通過文字表達的教育論文與專著。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教師,在教育實踐中遇到瓶頸時會另辟蹊徑解決問題,能夠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善于積累教育教學經驗,勤于思考、勤于動筆,通過撰寫論文與專著,豐富自己的教育成果。因此開展教學創新評價時,要避免唯論文的傾向,但是否有顯性的創新成果也是一個重要的考查點。

教學創新看似是個大話題,其實教學中的每個環節都可以做出微創新,是一個積跬步以至千裡的過程。當前我國基礎教育領域依然面臨着創新活力不足、學生創新意識及創造力不強等問題。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從提升中小學教師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做起。這需要創新評價機制,将教師創新能力評價納入教育評價範疇,發揮好評價引領課程改革和課堂教學創新的指揮棒功能。同時,學校和各級教育管理部門應為教師的教學創新提供平台,建立有利于促進教學創新的考核評價機制,持續地、系統地為教學創新提供支持。

(作者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師發展研究所副所長。本文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2021年度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卓越教師創新能力評價研究”[編号GYJ2021054]的研究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2年11月18日第10版

作者:卿素蘭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