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胞胎的默契
可能是生活中不經意的心有靈犀
也可能是高考成績的“神同步”
被同一個大學錄取
哥哥鄧非畢業于學軍中學海創園學校
弟弟張凡畢業于餘杭高級中學
高考成績出爐之後
母親張海萍發了一條朋友圈
“雙胞胎的默契,高考同分”
還配上了一張兄弟倆可愛的兒時照片
兩兄弟今年高考雙雙拿到了667分
鄧非(哥哥)
錄取于浙江大學工科試驗班
張凡(弟弟)
錄取于浙江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中外合作辦學)
開明的媽媽一路陪伴
高考前那一刻,感覺孩子長大了
記得他們剛上小學,鄧非和張凡比同班同學都小一些,開學一個月後,老師向張海萍反饋說,孩子聽不懂課上的内容。
張海萍沒多猶豫,把鄧非和張凡接回家輔導,每晚用小黑闆講到八點鐘,兩個月之後又送回了學校,才趕上了學習進度。鄧非現在還記得媽媽不厭其煩地講拼音的場景,那塊小黑闆一直深深印在他的腦海。
母親不隻是學業上的堅實後盾,也讓他們形成了獨立自主的性格。鄧非說,“每周末回家都會聊聊學校、生活,什麼都會分享。隻要不做出格的事情,她就支持我們放手去做。”
高考前有一幕,張海萍記憶猶新,三個人在房間裡聊天,兄弟倆面對面坐着,聊起高考前的準備和未來規劃,“鄧非說想學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自己做了哪些準備,成熟到連我都被說服了,頓時就覺得,他們是真的長大了。”
不同的成長路
同樣的新征程
鄧非和張凡小學在同一個班,初中在同一所學校,高中就讀于不同的學校。在成長的過程中,兄弟倆似乎在越走越遠。但高中三年,他們的性格在不同的環境裡,也有相似的改變。
哥哥鄧非說,自己初中時是個“很内向”的人,害羞的性格使他成為了班級裡的“小透明”。而高中使他有了新的轉變,變得更加外向了,與師長、同學的交流更加多了,在平時課堂上也更活躍了。“隻要能回答的,我都會舉手。”他說。
弟弟張凡則用“高調”一詞來形容自己的變化。他說的“高調”,指的是不怕事,想說就說,敢于發表意見。遇到什麼問題,他都會主動去交流,不會埋在心裡。
他們說,沒有什麼能阻礙他們之間的交流。平時,雙方都會各自努力,遇到問題時也會一起解決。高中時,兄弟倆也在家組成了“互助小組”,交流彼此擅長的語文和數學。兄弟倆的高考選考科目,都有物理和技術,剩下一門,鄧非選了地理,張凡選了生物。
不同的愛好
卻有共同的想法
鄧非、張凡兄弟都表示希望學一些“更實用的東西”。張凡說,自己主動報考了中外合作辦學的專業,也就要開始逐漸适應全英文的教學環境,這是一個“補短闆”的過程。
今年暑假,他們也開始重拾自己的興趣愛好,比如吉他。高一時,他們第一次接觸吉他,學了兩年,高三因為學業繁忙便停滞了。高考結束的假期,他們重新開始“玩”起了吉他。
鄧非說,自己是“對文學感興趣的理科生”,最愛看劉慈欣的《三體》,還有《邊城》、《文化苦旅》 ,平常喜歡寫作,還寫過幾本小說,科幻類、青春文學類都有涉及,曾經作品在全國中學生創新作文大賽摘得了全省一等獎。
張凡喜歡運動,曾經加入高中的足球校隊,短跑也在學校運動會拿過名次。他說,很享受運動過後的輕松感,适當的運動也讓他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哥哥鄧非說,到浙大就是要找尋自己未來的方向,深入興趣愛好,拓展交際圈和知識面,畢業後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弟弟張凡說,到浙大是要堅定自己對專業的熱愛,開拓國際視野。畢業以後,他想成為一個能在相關領域創業、做出成績的人。
期待鄧非、張凡兄弟倆
在即将開啟的浙大求學生涯中
攜手追夢、奮力前行
綜合:浙江大學、天天看餘杭、杭州網
來源: 杭州之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