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史軍
本文節選自《知識就是力量》雜志
日常生活中,我們在城市路邊看到的那一抹綠色,不僅僅是視覺的暢快所在,更是一種重歸自然的标志。所以,即便是在隆冬時節,我們也希望路邊有靓麗的綠色,而冬青就成了城市綠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可是問題來了,很多人談論的冬青并不是一個模樣,有的葉有尖刺,有的葉如雀舌,有的長成聖誕樹模樣,也有的被修剪成了方方正正的綠籬。冬青為何如此多變?它們又是如何在冰天雪地當中堅守一份綠色呢?
究竟誰才是真冬青?
其實,通常被稱為冬青的植物遠遠不止一種,它們甚至分屬衛矛科、黃楊科和冬青科,這些植物沒有半點親戚關系。被稱為冬青,隻是因為它們都是在冬季保持翠綠葉子而已,其中最常見的就要屬枸骨、冬青衛矛和小葉黃楊了。
首先說這冬青科的“冬青”就是枸骨了。它們的葉子邊緣都長着又粗又硬的尖刺。這些尖刺葉子層層疊疊地堆滿了枝條,一點都不容易親近。就算上面挂滿了紅色的小果子,也很少有鳥兒在上面尋找食物。所以枸骨也得了一個“鳥不宿”的诨名。也正因如此,枸骨的小紅果能在枝條上挂上一個冬天。枸骨的遠房兄弟,歐洲冬青也有類似的模樣,并且是聖誕花環的重要組成部分。
冬青衛矛,供圖/PPBC 攝影/惠肇祥
在北京路邊經常看到的葉片寬大的冬青,就是冬青衛矛(Euonymus japonicus)了,它們白色果子在成熟之時會“吐出”裹着鮮紅色假種皮的種子,這就是衛矛科植物典型特征。不過,通常大家不會叫它冬青衛矛,而是叫它“大葉黃楊”。
如此特别的現象确實是個植物學命名的曆史遺留問題,冬青衛矛在之前很長一段時間裡确實被稱為“大葉黃楊”。這個名字後來才被安排到黃楊科的另一種大葉黃楊(Buxus megistophylla)身上。這種現象在分類學上是很常見的現象,比如我們去植物志上搜索“地錦”這個名字,就會發現兩種完全不一樣的植物。就目前來看,我們把北京路旁的冬青衛矛叫成大葉黃楊也不算錯。
大葉黃楊 供圖/PPBC 攝影/周建軍 小葉黃楊,供圖/PPBC 攝影/武晶
至于那些葉子隻有小拇指尖大的冬青就是小葉黃楊了。小葉黃楊是黃楊的變種,與黃楊的區别在于,小葉黃楊的葉子更小、更亮一些。比起粗犷的冬青衛矛來說,小葉黃楊倒是顯得清秀了許多了。
與枸骨、冬青衛矛和小葉黃楊相比,真正的冬青,名氣就小多了。真的冬青科冬青屬的植物冬青(Ilex chinensis)通常出現在長江以南的區域,它們的個頭遠比城市中的綠籬“冬青”高大得多。
長江以南高大的冬青樹,供圖/PPBC 攝影/徐晔春
冬青為什麼能抗凍?
不管是冬青衛矛還是小葉黃楊,它們在冬天都不會落葉,這又是為什麼呢?傳統概念中,我們都會覺得植物是為了對抗寒冷,才會抖落身上的葉片。其實,相對于低溫,冬季的幹燥天氣才是植物生存的大敵。
千萬不要忘了,葉片是超級強悍的耗水大戶。樹葉通過蒸騰作用把水釋放到周圍的空氣中去,并由此産生蒸騰拉力,就像水泵那樣把根系吸收的水和營養抽到枝頭上來。這一切都是以消耗水分為基礎的。所以在久旱無雨的冬季,很多植物就會清除掉這些耗水大戶,等到來年春天,雨水漸多的時候,再重新“雇傭”新的葉子。
那麼冬青家族是如何做到保存水分且不落葉呢?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冬青衛矛和小葉黃楊的葉子就會發現,它們的表皮非常厚,就像一個密封套把葉子包裹地嚴嚴實實。
冬青葉的次表皮非常厚,供圖/PPBC 攝影/劉軍
好,水分的問題解決了,還有一個棘手的問題就是低溫了。而冬青是不會被凍死的,甚至葉片都凍不壞。這是因為冬青的葉子有自己的抗凍法寶——糖和蛋白質。
通常來說,植物被凍死的原因有兩點:一是完全凍結之後,生命活動無法維持,被餓死;二是完全凍結之後,細胞中的水分變成了有尖銳棱角的冰晶把細胞結構戳得千瘡百孔,被紮死。而蛋白質和糖就是來解決這些問題的。
冬青葉片細胞中積累的大量糖分,可以使細胞液和細胞質的冰點降低,就像我們在汽車水箱裡加入防凍液一樣,這樣冬青就可以在0℃左右繼續進行自己的生命活動。就算溫度持續降低,細胞必然凍結的時候,抗凍蛋白質的存在也會使冰晶變得更圓潤,而不是刺傷細胞的尖刺。
有了這些抗凍法寶,冬青就能在寒冷的冬季繼續展示自己綠油油的葉片了,是不是很神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