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怎樣正确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的含義?
這一段一般不太容易了解,因為老子的語言,真的往往都超越一般人邏輯思維的這個層次:老子要我們跟天地看齊學習,又說“天地不仁”,那難道要我們學那個“不仁不義”嗎?我們會這樣地質疑。要知道,老子所講的“不仁”,不是一般所理解的那一種“不仁、不義”。老子說“天地不仁”,并不是說天地無道、天地不道。《道德經》的“道”,并不是講不道。天地呈現出來的是“道”,而不是“仁”。在宇宙中心靈的層次:從最高、從上往下是“道、德、仁”,“仁”是降到第三個層次了。再來“義”、再來是“禮”、再來才是講各種世間的世“智”辯聰。“道德仁義禮”,有的中間還有一個“禮”,禮儀、禮節的禮。後面我們還會再解析。那到最後才是講“法”。到講法律法條那已經是心靈降到非常低的層次。所以老子是要我們回到最高的那個道的心靈品質層次。
這裡講的“不仁”,不是說天地無情無義,而是說天地不會有一般人的那一種濫慈悲,或是那一種偏私、偏愛。“仁”,它就是一般所謂的慈悲、愛。如果你的心靈不是來到“道”的層次的話,這一種仁、愛,通常裡面它會含有自我自私的立場。所以這裡講的“天地不仁”,意思就是說“天地”它沒有那麼多私心、沒有那些不平等,它不會偏愛。
就像在中國曆史上很有名的“包青天”。平民百姓都很敬愛像“包青天”這樣的人,對不對?但是那些犯罪的王公貴族、或是包青天的親戚朋友中那些犯罪的人,他們就覺得包青天“不仁”。因為你沒有對我們特别招待、特别優厚。所以相對于平民百姓而言,那些犯罪的王公貴族,他就認為包青天是“不仁”。這樣知道嗎?那難道是包青天錯嗎?他不仁不義嗎?不是,而是他是真正地大愛、真正地平等。
第五章要跟我們分享的就是:天地間流露出來的,就是真正的平等、大愛。沒有那些偏私、沒有那些偏心。它完全都是從“道”出發在運作的。那“道”的話,沒有那些錯愛、沒有那些假愛、沒有那些偏心、私心。“以萬物為刍狗”,我們用大家比較容易理解的講,就是在“道”的心目中,山裡的植物、草,還有那些松樹、還有森林中的這些人,他們是不是都是“道”演化出來?全部都是“道”演化出來!那你說哪一種最高貴?都一樣。在道的心目中、在太陽的心目中、在山河大地的心目中,人類跟這些草、木都完全平等。這樣可以了解嗎?
再來體會這一句話,為什麼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它講的就是天地沒有私心。在天地父母的心目中,人類跟植物平等、人類跟各種動物完全平等。這個叫做真正的平等心。
佛教裡面講到開啟最高的智慧,一樣它很自然地會流露出所謂的平等心、平等智。老子在這一章講的就是天地所呈現出來的那一種完全的平等心、平等智。所以不要再錯解以為說:天地是不仁不義、無情無義。絕對不是這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