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的大智慧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的大智慧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05 08:53:02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的大智慧(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二十八講義)1

我們今天繼續講《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二十八,卷二十八是初分教誡教授品第七之十八。在過去的經典當中我經常給大家講的一個數字,在經典當中所用的數字,都是我們現在理解的一個段落,也就是一個小節,那麼這個第二十八卷對初分教誡教授品第七之十八也是一個小節,大家往後看:“複次善現汝複觀何義言?”是說善現就是我們的本性,那用什麼樣的方法來表達我們的實義呢?如果說表達實義,必須要從無明增語開始,無明增語就是為了破除無明找到我們清淨涅槃的狀态,然後由次第由階位來完善整個成就的過程。所以說這個無明還是要從因與果的關系開始。所以說沒有因永遠表達不了我們的本性和自性。所以說在表達我們的本性和自性的時候,我們要知道這裡面所存在的六處觸受就是生老死愛取有,原來我們找因找果,目的就是要對生老死和愛取有有一個真正的認識,解脫煩惱達到具壽善現。這個具壽善現是什麼意思呢?具壽善現就是一個最終的究竟狀态,在多處的經典中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我們現在所知道的無上正等正覺,很多法師解釋的表達的都不錯,但是我還是要重複一次,無上正等正覺的含義非常深奧,無上是對“空”的一種尊稱,為什麼叫正等正覺呢?正等正覺其實就是等同二義,所以佛法中用不二法門闡述等同二義,一個等同所指的是我們的所見所證與萬物等同、智慧所生與性德等同、明因達果等同、煩惱菩提等同,雖然這裡是等同,但不是叫做一樣,也不是即。它全是由因果關系來衡别的,所以經典當中用心佛衆生三無差别來表達無上正等正覺的不二狀态。所以大家未來在聽經典也好,一定要明白無上正等正覺是等同的意思。而等同不是我們的概念,是等同通過修行達到了非常特别的裂變狀态、花開見佛,由無生無我性空以及涅槃所有的特點,表現出來我們通過修行能夠達到裂變狀态,由現量能夠施發般若智完善最終的賢聖量,這就是說我們到底能不能通過修行,達到開悟見性,能不能明白無上正等正覺的等同境界,這就要明白我們現在對老死、對無明、對無常要加以更深的認識,我們要明白生老病死苦的存在。要明白無智即愚蠢的的現實,你沒有智慧說明你性不起用,你沒有福報說明你不具德,所以在道家當中還有儒學當中經常有人提到“厚德載物”,而我們現在對厚德載物這個詞都是草草了解,不知道厚德載物的實義是什麼。所以說我們現在去學習佛法的時候,一定要明白德在佛法中指的是德相,但是現在的人理解的德是德行,甚至還有些人把它理解成美德、寬容,其實古代是以天地萬物這樣的标準來衡定是不是真正明白德,所以天地合而萬物生,這是德的表現,是萬物的表現,是天地的表現,是宇宙的表現,所以上善若水,水利萬物,這就表明厚德載物的德是怎麼來的。 我們經常聽到“厚德載物”,經常聽到“雅量容忍”,這個容忍就是說我們有個很大的胸懷,要有一個肚量,實際在佛法中這個德就是德體、德相。所以我們通過修行佛法,知道了無明給我帶來的一些苦的變作,不能有正真的承載力量,往往會消極會虛度,那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我們因為不明白,不明白我們的本性即是大福報大智慧。所以很多人以為某某有很多錢幾十個億上百億甚至千億萬億,都認為人家有大福報,某某沒工作幾年當了個大官,人家都說是有大福報,其實現在我們回顧一下:凡是能夠心寬容大的人,他們是具有無比智慧的人,他們心中有承載之力,對國家對衆生都有一種我們無法表達的使命,同樣有一雙眼睛、一對耳朵、一個鼻子、一個嘴巴,他們所發生的功能不同,我們凡夫所看到别人的東西也用眼睛,看到别人有災有難也用眼睛,而聖者在經典當中表達觀世音菩薩同樣是用眼睛用耳朵。觀音菩薩表達出來的是慈悲的容大的救度的這種行為,而凡夫看到别人受苦的時候往往會幸災樂禍,甚至落井下石,所以我們眼睛所發生的一切變化,本來都應該發生出來它眼睛所具備的力量,眼睛并沒有變化,觀音菩薩的眼睛和你的眼睛沒有什麼區别,但是我們心識不淨,因無明而産生了貪欲,産生了自私,甚至我們都活在颠倒中,不知道我們現在活在世上也就是短短的一生,不能從因果觀中生發我們每個根性的無為之力,不能慧聚萬物,慧就是智慧的慧,慧聚萬物,用智慧來對待萬物,不懂得真正厚德載物的含義,所以都是以聖量的标準去表達性非有故,所以說我們對性的表達,雖然知道性非有故說的是“性非有故”,是說性不是因為有而我們認識了無明,我們本身就應該真正具備萬物之心應該有大的容忍的肚量,就應該有厚德載物的心态,但是我們現在處于漏與無漏的狀态,就發揮不了它特定的作用,就導緻我們今生沒有福報,這沒有福報的概念就更多了,包括我們現象的生病、災難、橫禍甚至我們會貧窮,這些都是我們多數人不了解佛性的作用,不知道佛性就是厚德載物,是真正的德相、德信、信德二如即是我們的菩提所用,所以從無明世間到情世間器世間中,我們必須要通過修行方法,真正證得了我們涅槃狀态,才會體現我們的本性光明,才會知道我們人人都應該有大智慧,人人都應該是佛,所以隻有佛的人才具備有大的無量的包容心,能夠包容萬物量周沙界。所以般若裡面不單單是把細微的無明深化,而且把細微的修行過程包括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聯系到一塊,加以對無明與智慧的對比,這就是比量。所以學習唯識首先要學習現量,要認識比量,要認識賢聖量,用這三量來權衡我們的實際修行過程,來完善我們的大智慧,這些都與我們平時的淨戒安忍靜慮般若是離不開的,尤其是布施波羅蜜,我們現在的布施對于很多人來說是非常陌生的,她不知道布施的功德是多大,往往把布施理解成自私,其實布施的含義是非常深奧的,是廣布惠施,這個惠是恩惠的惠,是由廣布惠施能夠與萬物共性,萬物為什麼有共性呢?萬物與我們人類就是一種共性,你看萬物可以包容一切包括山河大地包括花鳥蟲草,包括諸多的生靈,萬物可以包容我們,我們也應該從萬物的包容的規律中找到我們應該包容什麼,所以說經典當中提到空與不空,提到了有相和無相,提到了布施,提到了清淨,這些都是希望我們能夠在現世中通過修行,找到真正的淨戒,找到我們曾經有漏的一些習氣,改變我們現生的狀态,具備有真正的大福報,具備有厚德載物,要負有責任,我們經常聽到:人活着要具備有擔當。這個擔當不是指我們常規的說法叫承擔家庭等等的擔當,我們擔當的要有社會的責任,擔當的要有衆生的苦疾,就要有慈悲的眼睛,慈悲的耳朵,甚至慈悲的身子,所以說布施不單單是施财施物,更應該有施法的堅持,尤其現在我們修行中不能真正好好去修行,你就不能懂的什麼叫做布施,布施有兩種:一種為物而布施,一種為他而布施。我們在家幫助妻子丈夫做一些事情,幫助父母去盡盡孝,幫助同學朋友我們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幫助國家奉獻點愛心,這些都是點點滴滴的布施。

我們古老的故事很多,我們就要從點滴當中去看待,去認識,去學習些古老的一些小故事,比方說樂陽子妻包括孟子三遷,我們都應該好好去看看,找到裡面真實的意思,孟子為什麼能夠成長,就是因為他能夠細心接收母親的教育,而樂陽子妻能夠遵從其家庭的教育,她能知道如何做好妻子,所以成功不在于什麼樣的環境,不在于你是一個環衛工人,也不在于你是個國王大臣,而在于你能不能盡心盡力的學會完善布施,我們現在多數的人都在學着如何自私,認為天地萬物都歸我,認為金銀财寶都歸我,認為那是一種幸福是一種享受。佛法不是讓你什麼都不在乎,是指的你應該在乎你自己的,在乎你從勞動中求取的換取的甚至回報的,所以古人有德不配位這個說法,就是我剛才所講的厚德載物的“德”,你沒有德你就不能擁有,這叫“德不配位”,修行中你首先就要修德,有了德行你就有那麼大的福報,所以也有法師在講如何培養福報,其實培養福報就是讓你培養德,這個德字是德本根本的意思,是雙性,一個是一個似,一個心一心這叫德,德是我們的根本,所以如來智慧的德相同樣也是有德才有如來智慧。現世當中經常說這個人缺德,聽起來是罵人的,實際上就是這個人有某些地方做的不好,所以從精進、般若、布施我們要通過菩薩的所見,通過羅漢的所行,看看聖者的無量智慧和他們無量福德的等同秘密在哪裡,他們換取了健康的身體,換取了無量的智慧,他們換取了真正的健康和長壽,這就是因為布施,因為離染而得到的。所以說安忍精進就是讓我們從世間走向出世間,就要從我們的次第修行方法中能夠完善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等等空,這樣你才能有個特定的标準,這個标準名字叫做‘壽善現’。前段時間我給大家講什麼叫做‘善現’。善現指的是本性,而壽善現指的是恒定的不變的本性,這就叫做如來性。

所以修行不僅要學會方法,而且還要遵從師教,要多親近善知識,抛開自我,抛開自以為是,要從法見而達到法入,要從般若的理論當中認識到苦樂無常。所以說學佛非常有意思,但是我們需要重新調整自己的心态,從根本中做起,從基礎上做起,從我們的心靈中淨化,這樣的話你才能通過方法,學到真正的方法證到自性空,你才能從有相的凡夫成就為無相的大菩薩。二十八卷我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