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cūn)晚(wǎn)——朝代:宋(sònɡ)代(dài) 作者:雷(léi)震(zhèn)
草(cǎo)滿(mǎn)池(chí)塘(tánɡ)水(shuǐ)滿(mǎn)陂(bēi),
山(shān)銜(xián)落(luò)日(rì)浸(jìn)寒(hán)漪(yī)。
牧(mù)童(tónɡ)歸(ɡuī)去(qù)橫(hénɡ)牛(niú)背(bèi),
短(duǎn)笛(dí)無(wú)腔(qiānɡ)信(xìn)口(kǒu)吹(chuī)。
譯文:
在一個長滿青草的池塘裡,池水灌得滿滿的,山銜住落日淹沒了水波。放牛的孩子橫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調的的樂曲。
注釋:
陂(bēi):池塘的岸。
銜:口裡含着。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浸:淹沒。
寒漪(yī):水上波紋。
橫牛背:橫坐在牛背上。
腔:曲調。
信口:随口。
歸去:回去。
池塘:堤岸。
《村晚》鑒賞:
這首詩展示的是一幅牧童騎牛晚歸圖,真正達到了“詩中有畫”的境界。這是一首描寫農村晚景的詩:在四周長滿青草的池塘裡,池中的水灌得滿滿的,太陽正要落山,紅紅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樣(是落山後),倒映在冰涼的池水波紋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橫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意的吹奏。詩人即景而寫,構成了一幅饒有生活情趣的農村晚景圖。
詩前兩句寫背景。首句“草滿池塘”是說節令已在春末,池塘裡的青草已經長滿,借鑒謝靈運《登池上樓》名句“池塘生春草”,但以“滿”字易“生”字,顯出節令的不同。“水滿陂”,是說正逢多雨季節,因此水漲得很高。次句寫遠山落日。用一個“銜”字,形象地現出落日挂在山頭上的情況,與杜甫“四更山吐月”的“吐”字同見煉字之工。又用一個“浸”字,寫落日青山倒映水中,與王安石“北山輸綠漲橫陂”句情景非常相似。詩圍繞池塘為中心,以池塘中的綠草與澄淨的池水,帶出青山與落日,中間以一“浸”字作維系,使池塘顯得很熱鬧,色彩也十分絢麗。
在這樣甯靜優美的背景中,主人公——牧童登場了。他騎着牛兒,走向村莊,手中拿着支短笛,随意吹着。與上兩句的恬靜相比,這兩句描繪得非常生動活潑。牧童騎着牛,不是規規矩矩地騎,而是橫坐着;他吹笛也不是認真地吹,而是“無腔信口吹”。于是,牧童調皮天真的神态,活生生地呈現在讀者面前,使人為之耳目一新。
詩攝取的畫面不大,寫景則集中在池塘上,寫人則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緊緊圍繞着“村晚”二字落筆,把人引入了江南優美的田園之中,使人對悠然恬靜的鄉村生活充滿着向往。在此之前,張舜民《村居》詩有“夕陽牛背無人卧,帶得寒鴉兩兩歸”句,與這首詩比,畫面中少了個天真爛漫的牧童,代之以牛背的烏鴉,以顯出村晚的蕭瑟。同樣的農村景色,因詩人的心情不同,攝取的畫面便不同,一是充滿情趣,一是惆怅落寞,因此詩家有“一切景語皆情語”的說法。
拓展資料:
雷震,生平不詳。或以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甯宗嘉定年間進士。又說是南昌(今屬江西)人,宋度宗鹹淳元年(1265年)進士。其詩見《宋詩紀事》卷七十四。
從這首詩風格看,這首詩約作于作者晚年隐居,遊覽農家之時(很可能為宋度宗年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