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時代的《詩經》是中國文學和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源頭。我們通過下面這個小故事可以看到東周春秋末期的孔老夫子對西周時代的《詩經》的評價。
一天,孔子與他的兒子孔梨在家中的庭院裡撞上了,孔梨規規矩矩的給父親行禮後,孔老夫子對兒子孔梨說了這番話: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
譯文:孩子呀,你為什麼不學《詩》呢?詩可以激發情志,可以觀察社會,可以結交朋友,可以諷谏怨刺不平之事;往近說,可以用《詩》侍奉你的父親,往遠說,可以用《詩》侍奉君王;學《詩》還可以認識很多鳥獸草木的名字。
這句話裡孔子對孔梨說了學《詩》的三大好處:
第一大好處:興、觀、群、怨。
興,抒發情志。孔安國注:興,引譬連類。朱熹注:感發意志。這個“興”字無論是孔安國的注解,還是朱熹老夫子的注解,都跟心智有關。
比如,準備出遊或與親朋好友約好聚會,這時心情會特别好,情志被激發了出來,但出遊或聚會因某一原因被取消了,這時候就會覺得很掃興。這裡面的”興“指的就是被激發出來的情志。
詩可以興,意思就是說在讀《詩經》的過程中,會被《詩經》中的作品所吸引,然後被作品激發出情感。
比如《詩經》中的非常有名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甯不嗣音?”(青青是你的衣領,悠悠是我的心境,縱然我不去看你,難道你就不能給我傳遞信息嗎?),讀着這樣的詩句會被詩中的那一份濃濃的牽挂之情所打動,内心的情感也會被激發出來,記憶會被打開,所有的感官在詩歌的世界裡得到了最大的釋放。這也應該是我們喜歡詩歌的原因之一,所以說詩可以興。
觀,觀察。鄭玄注:觀風俗之盛衰。朱熹注:考見得失。
《詩經》裡的很多民歌來自于民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老百姓的現實生活,從這些民歌中能聽出老百姓的生活狀況,了解到在周天子統治下的各個諸侯國管理得如何,這也就是為什麼說《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源頭的原因所在。
比如《詩經》中的這首詩:“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汝,莫我肯顧”(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再來偷我的糧食啦。這麼多年一直都這樣,但現在我已經沒有糧食了,你就不要再來了。)詩中的大老鼠表面上指的是那些偷糧食的老鼠,但實際上指國家稅賦的沉重,表達的意思是老百姓已不堪承受了。
所以這裡的觀,是指觀察,可以通過詩歌了解到老百姓的所思所想,通過當地的民歌了解到老百姓的喜怒哀樂,進而可以觀察到國家政策及治理方面的問題,所以詩可以觀。
群,結交朋友。孔安國注:群居相切磋。
《詩》可以表達情誼,可以切磋思想,從《詩經》中可以學到如何結交到心意相通的朋友。“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你送給我一個木瓜,我給你一塊美玉,不是為了報答你,隻是想和你成為永遠的朋友;你送給我一個木桃,我給你一個瓊瑤,不是為了報答你,隻是因為想要我們能夠永遠在一起。)
《詩經》中有很多像這首《木瓜》講述朋友之間情誼的作品。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讀懂這些故事,進而懂得它背後的含義。所以詩可以“群”,可以讓人們結交到有着共同審美、共同喜好、志趣相投的朋友,學到做人的道理。
怨,諷谏怨刺(不平之事)。
來自民間的詩歌,通常都會表達出老百姓的愛和恨,通過聽這樣的詩歌,就能知道國家管理得怎樣,老百姓有沒有安居樂業。
比如《詩經》中的《伐檀》這首詩: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坎坎伐輻兮,置之河之側兮.......。坎坎伐輪兮,置之河之漘兮......。
這首歌謠唱的是伐木工人長期奔波、勞作在森林中,為的是砍下那些高大的樹木,把它順着河水漂到下遊,讓下遊的人撿起,再運到了宮裡,給王公貴族們建宮殿。從這樣的詩歌裡,能聽到伐木工人們的辛苦,感受到他們的不易。
所以,從《詩經》中除了可以看到愛,也可以看到怨,可以看到老百姓生活中的不平之事。
第 二大好處:迩之事父,遠之事君
往近的說,可以用《詩經》孝敬長輩,往遠說,可以用《詩經》侍奉君王。《雄雉》中有這樣一句:百爾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你們這些大老爺,不知道什麼是好品行嗎?不嫉妒、不貪财的人,為什麼不善用。)
《詩經》相當于那個時代讀書人的基礎學科,《詩經》中傳遞出的智慧,可以運用到生活中,在家裡可以運用《詩經》的智慧去孝敬長輩,出外做官可以運用《詩經》的智慧更好地為君王服務。
第三大好處: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詩經裡面有很多植物和鳥獸的名字,比如,“關關雎鸠”中的雎鸠鳥,“參差荇菜”中的荇菜等。
學習《詩經》可以使人們認識很多小鳥、百獸、草木的名字,從而使學習者再次看到類似的鳥獸草木時發思古之幽情,體會到《詩經》中百草之美、情意之美,從而獲得愉悅身心的美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