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州的春節從臘月十六尾牙開始,到次年二月二(喝鹹粥)結束。二月二這天,福州人會有哪些習俗?有什麼講究?對此,福州民俗專家方向紅老師為我們一一揭秘。
喝鹹粥
二月二喝鹹粥,是福州地區的特色習俗。
這個習俗是如何形成的呢?
相傳,舊時福州物質匮乏,百姓生活水平較低,隻有春節前置辦年貨時才能采購一番。
等到了二月二這天,食物儲存了一個多月,且天氣漸暖食物容易變質,不少家庭主婦會把正月尚未吃完的食物都混在一起,再加上一些糯米,煮成粥,全家人圍在一起把它吃完,以免浪費。
久而久之,老福州“二月二喝鹹粥”的習俗就形成了,這主要也是為了弘揚福州人勤儉持家的傳統美德。
如今,對于部分福州人而言,即使家裡沒有剩餘的食物,還是會在二月二煮鹹粥,這就是習俗的傳承。
他們常以糯米、芹菜、海蛎、肉絲等為原料,有的家庭也會根據個人喜好,增加其他配料,熬制各種口味的鹹粥。
花朝節
農曆二月初二還是傳統花朝節,俗稱"花神節"。2020年,“花朝節傳統習俗”榮膺福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花朝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起源于東周年間,自古與中秋節合稱花朝月夕,是獨屬于春日與百花的節日。
清代張春華曾作《詠花朝》詩雲:春到花朝碧染叢,枝梢剪彩袅東風。蒸霞五色飛晴塢,畫閣開尊助賞紅。
近年來,福州舉辦了多場“花朝節”活動,其中設有花神祭、賞紅、護花等儀式,旨在弘揚傳統文化并融入當今的時尚生活。
祭祀土地公
福州的二月二相傳是土地公的生日,稱為“土地誕”。
已故民俗專家方炳桂曾說過,福州将“二月二”稱為“土地誕”,也叫“發财日”,這是比較獨特的。
在這天,福州大部分商家為給土地公“暖壽”,會準備豐盛的供品敬奉土地公,以祈福風調雨順,有“水進”。這是因為在福州話中“水”意味“财”,有水進就意味着财源廣進。
二月二雖是“發财日”,但福州人卻在二月十二才拜土地求财,據說這與閩江的潮汐現象有關。
對于商号老闆來說,退潮時卸貨會大大增長成本,因此凡是在台江地區做生意的商家,都會把卸貨日那一天潮漲潮落的情況考慮在内。經過長期的總結,商家們發現了一個規律:每年的二月十二這天,潮水會漲得特别高,尤其以聖君殿門前三捷河為主,容易形成“潮水兩頭漲”的奇觀,貨船在這天靠岸都暢通無阻,節省了不少勞動力。
龍擡頭
農曆二月初二,又稱“青龍節”或“龍頭節”。我國民間素有“龍擡頭”之說,相傳從這一天開始,萬物真正蘇醒,春天悄悄來臨。
每年龍擡頭的日子,在我國民間都會有吃“龍食”、剃龍頭的習俗,以此來讨個好彩頭。
農曆二月二為什麼被稱為“龍擡頭”?這個節日有什麼特殊寓意呢?
在南朝蕭绛的《纂要》中記載了“二月二,龍擡頭”的古語:“二月二,龍擡頭,大倉滿,小倉流。”其中的“大倉”“小倉”指的就是古人的糧倉,意指龍擡頭對農耕的積極影響十分顯著。
關于“龍擡頭”來源的說法有多種,主流的說法是傳說中伏羲時期流傳下來的耕作習俗。古人認為,龍擡頭時陽氣回升,大地解凍,春耕将始,正是運糞備耕之際。
傳說此節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時期。伏羲氏“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二這天,“皇娘送飯,禦駕親耕”,自理一畝三分地。後來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紛紛效法先王。到周武王時更将其當作一項重要的國策來實行,于二月初二舉行重大儀式,讓文武百官都親耕一畝三分地。唐宋時期,已把二月初二作為一個特殊的日子,宮廷在這一天也有專門活動。到元朝以後,二月二就明确是“龍擡頭”了。
因與農事相關,二月二又被稱為“春耕節”或“農事節”或“春龍節”。在這天,人們盛行吃面條,稱為“龍須面”,還要烙餅,叫作“龍鱗”,若包餃子,則稱為“龍耳”,總之都要以龍體部位命名。
吃豬頭肉——“挑龍頭”
吃龍須面——扶“龍須”
吃炒豆——食“龍子”
古時福州郊外農家還有個習俗,“二月二,食粿餌,耕田選秧地”。因這時節春耕正忙,要選好秧地,谷種落土,希望育秧快速,早接插秧。
所謂“粿餌”,有的磨米漿,煎成“春餅”,即用豆芽、蔥、蝦皮等調成鹹味,制作後切分成幾個小塊,也有調糖為甜味的,有的人直接用過年餘下的年糕,切片煎炸,替代粿餌。
民間還有二月二“理發去舊”的說法,“二月二,龍擡頭,孩子大人要剃頭。”
為孩子理發,叫“剃喜頭”,借龍擡頭之吉時,保佑孩子健康成長,長大後出人頭地,為大人理發,叫“剃龍頭”,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運。
時至今日,二月二的習俗廣泛流傳于全國各地,福州地區有共性也有“個性”,但不變的是在各種各樣的慶祝方式中都蘊藏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熱愛。(藍秀楠/文)
來源: “文化強國”光明日報協同推廣平台福州工作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