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北京密雲的古城

北京密雲的古城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4 01:33:02

北京密雲的古城(古老城邦與邊關禦道)1

今天的密雲能被人們所熟知,離不開密雲水庫的建造。回顧過往,密雲悠久的曆史和文明光輝卻更值得我們品味。

而這與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是分不開的。有進有出,“門戶”才有存在的意義。對關隘來說,比軍事更重要的曆史地理意義在于,它是道路彙總和集散的點位,交通才是塑造它們曆史形态更重要的一個因素。

北京密雲的古城(古老城邦與邊關禦道)2

供圖 / 視覺中國

燕山山脈雖然是華北平原的北方邊界與屏障,但它有一個特點:主脊線不明顯,看起來更像是一群無主的山叢聚集在一個東西向的帶狀範圍内。如果把視角放得更高,會發現燕山山脈西段的範圍比較混沌,除了與太行山北端緊密相連,遙遠的陰山山脈和大興安嶺的餘脈甚至也稀稀松松地延伸到這裡,與燕山和太行山“握手”。

北京密雲的古城(古老城邦與邊關禦道)3

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山脈彙集在這裡形成了一個山結,幾乎正位于北京城的正北方向,南接華北平原、北連内蒙古草原,東西兩側則分隔了森林和草原。甚至可以說,這裡在曆史上,是東亞地區農、牧、漁獵三大文明形态的一個天然交彙處。

北京密雲的古城(古老城邦與邊關禦道)4

燕山山脈

不同的自然環境塑造出所在地面上各自不同的經濟形态,不同的生産方式決定了不同地域和人群之間互通往來的必然性需求。燕山山地形成較早,發育成熟,山體的擡升和河谷的下切作用都已微弱,因而山中的一些河谷就會轉而橫向“擴張”,沖刷出一些寬闊的平地。這個特點在京北的山結部位尤其明顯。這些平坦的寬谷宜耕宜居,在人群聚居的地方還會形成集鎮,減弱了燕山山地對交通的阻礙作用。

早在新石器時代,“北京灣”内的古人類活動就與燕山東北方向的遼西、赤峰等地有着很深的聯系。在密雲水庫蓄水之前,庫北的燕落村中曾有一座方圓數百米的古代城址,名為“共工城”。

北京密雲的古城(古老城邦與邊關禦道)5

密雲水庫

共工氏是古代傳說的人物,嚴謹地說,我們無法證實這座現實存在的古城與上古人物之間的确切關聯,唯一能夠肯定的是,這座城的曆史比北京的曆代城垣都要悠久,有專家考證,它已存在了超過四千年。在被水庫淹沒之前,共工城地處“北京灣”最北部的燕山腳下,隔一片低窪積水地帶與附近的潮河相通,并通過潮河與古北口緊密相連。在人類曆史的早期,人改造自然的能力還比較弱小,對于面積廣大的平原其實是缺少駕馭能力的,高亢幹爽的山麓地帶才是最适合他們生存的地方。

北京密雲的古城(古老城邦與邊關禦道)6

供圖 / 視覺中國

共工城是個有趣的存在,它的位置現在來看可謂偏遠,但它正符合人類早期的活動規律,然而堆土成城的行為似乎又顯示這裡的居民已經擁有了很高的技術水平和文明形态。這就與古北口的交通孔道作用有關了。不同區域之間人的流動和人群的往來互通既促進了技術的發展,也讓交通要道附近的居民受到外來威脅的可能性增大,迫使他們必須想辦法更好地保衛家園。這或許就是共工城比北京城還要古老的重要原因。

北京密雲的古城(古老城邦與邊關禦道)7

居庸關長城

遠古時期共工城的文明星火,在一代代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碰撞的過程中逐漸燎原,成為華北平原真正意義上最北端的戰略節點。從戰國時代定都“北京灣”的燕國向北開疆起,燕山北邊就逐漸開始進入史家們的中原文明視野。不過與相距不遠的居庸關相比,古北口與密雲平原在曆史中似乎總顯得有些存在感不足。從地圖上可以找到部分答案。古北口主要通向燕山山結東北方向的燕北遼西山地,還有西遼河上遊的草原地帶,再向遠處,亦可到達東北平原。

北京密雲的古城(古老城邦與邊關禦道)8

古北口長城

這一整個區域中,草原比較狹窄,不似内蒙古高原,不足以誕生強勢的草原遊牧文明,而東北地區茂密的森林在人類生産力還不夠強大的時候,隻會對文明的擴展形成阻滞作用,因此遼河流域的平原雖然早已有了農業開發,但始終難成規模; 此外,相對居庸關外層次分明的地形,燕山山結東北側的亂山雖然構不成太大的障礙,但也多少會阻礙通行的效率。地理環境決定了古北口外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内缺少文明中心和重要城市,所以發生在這裡的曆史事件自然比較少。

北京密雲的古城(古老城邦與邊關禦道)9

古北口長城

這個局面在唐末五代時期開始有了變化,因為在西遼河上遊的草原上,出現了強 勢的遊牧部落。當時從中原前往奚和契丹牙帳的主要通路是循古北口道北上,“古北口” 和與其對應的“北口”之名,正是大緻出現在這個時期。

北京密雲的古城(古老城邦與邊關禦道)10

錫林郭勒草原

元朝“落戶”北京城(大都)後,為平衡中原和草原的皇權輻射力,帝王們每年不辭辛苦地在“北京灣”内的大都城和大都正北草原上的上都城之間來回奔波,反複切換“皇帝”和“大汗”的雙重身份。位于今内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的元上都與大都城恰好是燕山山結一北一南的兩個樞紐部位,讓兩都間的交通路線有了很大的選擇空間。

北京密雲的古城(古老城邦與邊關禦道)11

居庸關

元代兩都之間有四條主要大道,皇帝巡行一般進出居庸關,從“辇路”和“禦路”而行,這或許是因為居庸關外與真正的大草原相距不遠,成吉思汗的後裔們更願意盡快投入草原懷抱。不過居庸關道的地勢落差不小,幾十裡長的關溝險路走下來會很費車馬。皇帝出行自然可以不計成本,但其他人還是會考慮經濟因素的,所以當時主要的官道“驿路”及其支線是從相對平緩的古北口進出。很難量化對比出東西兩關的重要性,不過,皇帝出巡畢竟一年隻有兩次,但信息傳遞、商旅往來所走的驿路,可是不分晝夜、随時使用的。

北京密雲的古城(古老城邦與邊關禦道)12

木蘭圍場

時至清朝,滿族人并非遊牧民族,他們的祖先出自東北山林間,以漁獵采集為生,因此在君臨天下後,帝王們會進行一年一度的秋季狩獵活動,向祖先緻敬,更是為了彰顯自身的民族身份。狩獵所在的木蘭圍場位于古北口外,地處燕山山林和内蒙古高原東緣的草原之間,方便蒙古王公前來觐見,所以在狩獵之餘,會盟草原勢力、維系滿蒙同盟和北疆安定也是木蘭圍場之行的重要目的。

北京密雲的古城(古老城邦與邊關禦道)13

承德避暑山莊

不過營帳畢竟不如宮阙舒适,所以康熙四十二年(1703 年),開始在木蘭圍場南邊的武烈河畔建設避暑山莊,作為北京城外的離宮。随着數十年的大規模營建,承德避暑山莊俨然成了清朝的一個陪都,皇帝和官員們要經常在兩地之間往返。為了保障這個 極其重要的交通需求,清朝在原有古北口大道的基礎上,重修了從北京東直門出發、經密雲、出古北口至承德的高規格禦路。

北京密雲的古城(古老城邦與邊關禦道)14

武烈河與承德市

禦路給密雲平原的人文風貌帶來了極大的改變。皇家大道沿線及其一系列行宮需要可靠的安全保衛,因此為數不少的八旗兵營首先被安置在了密雲,滿族的一些軍營文化 因而滲透到了密雲傳統文化的底色之中。

此外,承德的興起讓古北口外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心城市,有了需求強勁的供給對象, 禦路沿途的商貿活動自然日益興盛,并進而帶動整個密雲平原區域都有所發展,讓這個前朝令人退避三舍的邊關重鎮褪去了軍事色 彩,變成了北京東北的一個繁榮之地。

北京密雲的古城(古老城邦與邊關禦道)15

供圖 / 視覺中國

千百年來,古北口和密雲平原本身的山水地理從未改變。邊關和禦路的千古華章,把密雲的曆史充填得豐富而多彩。

- END -

撰文丨許君達

編輯丨宋鵬飛

原文取自《風物中國志·密雲》有增減、改動

北京密雲的古城(古老城邦與邊關禦道)16

圖書《風物中國志·密雲》

本文未署名圖片來源于"IC photo"或"圖蟲創意",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公司、組織、個人未經IC photo或圖蟲創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