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徐俊勇
2019年8月20日上午,登上嘉峪關關城,察看雄關布局,領略山川形勝。強調:“當今世界,人們提起中國,就會想起萬裡長城;提起中華文明,也會想起萬裡長城。長城、長江、黃河等都是中華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我們一定要重視曆史文化保護傳承,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
近年來,嘉峪關市深入落實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以文物遺産保護、基礎文化研究為抓手,做好長城文化價值發掘和文物遺産保護工作,勇擔祖業傳承、事業發展和産業創新重任,深入推進長城保護事業蓬勃發展。
祖業傳承 保護長城文化
嘉峪關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也是明長城建造規模最為壯觀、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座古代軍事城堡。
“以前對長城的保護,注重于長城的外貌,現在更加關注長城的生存環境,隻有周邊環境良好了,長城才能更好地屹立華夏大地。”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長城文物保護研究所所長張斌說。
嘉峪關關城。
近年來,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高度重視文物預防性保護工作,先後與蘭州大學、天津大學開展相關課題研究合作,旨在深入研究土遺址和木結構建築本體的賦存環境、本體病害的病因和發育機理等亟待解決的問題。
“通過與高校積極對接,将研究成果運用于長城保護中,為長城保護尋根問源,對嘉峪關關城及野外夯土長城進行有效的監測,也為院内培育了一批‘傳幫帶’的專業技術人才。”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副院長胡文平說。
“文物保護修繕不是一勞永逸的,是一項長期性工作,需要在預防性保護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依靠無人機、激光掃描等科技手段,持續用力、久久為功地開展長城的日常保養維護,真正做到讓長城‘延年益壽’,使文物所蘊含的價值真實性和完整性得到永久延續。”胡文平說,嘉峪關一代代文物保護工作者正在接續努力,讓長城更好地屹立天地間。
嘉峪關關城。
多措并舉 挖掘長城文化
長城作為人類文明标志、世界文化遺産,不但有着很強的軍事防禦思想、還有着建築藝術價值。
近年來,嘉峪關市不斷挖掘研究長城的建築設計、工程地形、修築方式、設計思想,以及長城文化在促進民族融合、加強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傳承堅韌不屈、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守望和平、開放包容的時代精神。
“為了更好地挖掘長城文化,嘉峪關市積極搭建以監測中心為核心的文保科研平台、以嘉峪關長城博物館為中心的文化創意平台、以下設各研究所為中心的基礎文化研究平台,逐步形成文物保護、文化産業、基礎研究‘三位一體’總布局。豐富完善‘1 5’梯次幫帶能力素質大提升工作機制,積極采取‘學術帶頭人 學術團隊’的人才培養模式,以項目課題引領帶動文物研究、遺産監測、土遺址保護等方面人才隊伍的建設,着力提升文物保護和研究工作的整體水平。”胡文平說。
以曆史變遷為脈絡,以文明融合發展為主線。嘉峪關市還編輯出版地方曆史文化精品讀物和對外宣傳文本《嘉峪關文化叢書》,全面展示嘉峪關人文曆史地理風貌。拍攝紀錄片《河西走廊之嘉峪關》,從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工業、生活視角,诠釋絲路文化、長城文化、邊塞文化、西域文化在嘉峪關的深度融合。
結合絲路文化、長城文化、魏晉文化等文化資源,嘉峪關已研發定城磚茶、魏晉磚壁畫剪紙、驿使擺件、風雨雕等17個系列200餘款文創旅遊産品,為挖掘嘉峪關曆史文化資源,推進嘉峪關印記文創産品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嘉峪關關城。
文旅融合 弘揚長城精神
近年來,嘉峪關市圍繞構建文、旅、商、體“四輪驅動”融合發展的産業體系,投資近百億元打造以關城景區為核心的方特絲路神畫、峪泉古街、世界文化遺産公園等重大文化旅遊項目,推動了旅遊業與其他産業的融合發展。尤其是在摸清家底、明确地位的基礎上,積極推進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促進嘉峪關文化旅遊融合高質量發展,謀劃了“嘉峪關長城數字化保護展示工程”“嘉峪關遺産監測中心監測系統工程”等10個闆塊,50個子項目的重點項目庫。這項工作的完成,标志着嘉峪關市真正做到了對本市文物保護利用項目大梳理、大整合。
同時通過轉變思路、改變做法的方式,迎合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定位和内涵,關城景區改造項目被列入國家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程2022年度投資計劃。
随着文旅融合工作不斷推進,為更好地傳承長城精神,嘉峪關市還培育打造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長城文化旅遊節系列品牌活動,打造“天下雄關”等演藝節慶品牌、“我到嘉峪關修長城”“鋼鐵是這樣煉成的”等研學品牌,實施文化旅遊産業提質增效10大行動,制定“十四五”文化旅遊康養産業發展倍增計劃,推進全域旅遊發展邁上新台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