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諸子百家三十句經典語錄

諸子百家三十句經典語錄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3 20:26:46

諸子百家三十句經典語錄(諸子百家經典哲理名言)1

儒家,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其創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時期和諸子地位平等,秦始皇"焚書坑儒"儒家受到重創, 在漢武帝為維護專制統治"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施思想鉗制後興起。

儒家學說,又稱儒學,是中國古代自漢代以來的主流意識流派,自漢以來在絕大多數的曆史時期作為中國的官方思想,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舊日統治階級壟斷教育的局面,一變“學在官府”而為“有教無類”,使傳統文化教育播及到整個民族。

1、市之無虎明矣,三人言而成虎。

——《新序∙雜事篇》

判斷一件事情的真僞,必須經過細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聽途說。

2、富貴不足以益,貧賤不足以損。

——《孔子家語∙五儀解》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為了理想的實現,耐得住寂寞,也守得住清貧。

3、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新序∙雜事篇》

任何人都各有長處,也各有缺點。我們要善于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4、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孔子家語∙緻思》

孝順父母不是哪天心血來潮就去做的事情,而應該在平日裡時時刻刻都要去做的事情。

5、奮于言者華,奮于行者伐。

——《孔子家語∙三恕》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金子總會發光,所以不必為自己所取得的一點點成績而沾沾自喜。

6、愛人者則人愛之,惡人者則人惡之。

——《孔子家語∙賢君》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7、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孔子家語∙六本》

治病的好藥通常味道很苦,忠心規勸的話聽起來卻令人不快。

8、君子居必擇處,遊必擇方,仕必擇君。

——《孔子家語∙六本》

紛繁塵世,隻有用清醒的頭腦加以選擇,才不至于身陷困境。

9、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孔子家語∙哀公問政》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這就需要我們做事應當未雨綢缪,而不能臨渴掘井。

10、過而能改,其進矣乎。

——《孔子家語∙辯樂解》

犯錯誤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錯誤而不覺,犯錯之後能夠改正,就是進步的表現。

11、學不可以已。

——《荀子∙勸學篇》

知識的海洋是無邊的,而人類的生命是有限的,怎樣以有限随無窮,隻能不斷地學習。

12、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荀子∙勸學篇》

事物總是向前發展的,人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強。這是亘古不變的道理。

13、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荀子∙勸學篇》

人當以堅韌不拔的意志去追求偉大的成功。這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是一個道理。

14、文繁則質衰,末盛則本虧。

——《鹽鐵論∙本議》

過分強調文飾與修辭,内容就會受掩敝而顯得軟弱無力,也即形式重于内容,其實就是舍本逐末。

15、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荀子∙解蔽篇》

囿于片面性,人就不能全面的看問題,以至于造成決策的失誤,認識事物應當把握全局。

16、淺不足與測深,愚不足與謀知,坎井之蛙不可與語東海之樂。

——《荀子∙正論篇》

對待有些人,我們隻作一笑了之,不必過于計較。

17、前事之不忘後之師。

——《新書∙過秦論》

“前車之鑒”當牢記,重蹈覆轍是愚蠢者的表現。人們應當牢記以前的經驗教訓,作為今後行事的借鑒。

18、星之昭昭,不若月之曀曀。

——《孔子集語∙論人》

星星的明亮,不如月的陰暗,萬物都存在于某種限度之中。

19、德勝者威廣,力盛者驕衆。

——《新語∙道德篇》

治理天下最重要的是施以仁義之德,這樣它的善政可以澤及百姓而流傳很廣。

20、君子笃于義而薄于利,敏于行而慎于言。

——《新語∙本行篇》

君子,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言行既要符合道義,又要講求策略。

21、治大者不可以煩,煩則亂;治小者不可以怠,怠則廢。

——《鹽鐵論∙刺複》

管理大事業要提綱挈領,辦理小事則要勤謹。

道家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發源于古代本土中國春秋戰國的方仙家,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

名句賞析: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經》

宇宙間萬事萬物的本原,都是可以說出來的,但它不是永恒不變的本原。

2、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

——《道德經》

世間“好”與“不好”,“善”與“不善”,都是同等地位的,是一個事物的兩面,相生相克,互為其根;沒有絕對的“好”與“善”。

3、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衆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道德經》

逝者如斯夫,人生猶如奔流至海的江水。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争名利。

4、大巧若拙,大辯若讷。

——《道德經》

真正靈巧優美的東西應是不作修飾的,真正的巧不在于違背自然的規律去賣弄自己的聰明,而在于處處順應自然的規律。

5、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道德經》

在順境中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志得意滿,狂妄自大,反而滋生災禍,由福轉禍;逆境中百折不撓,勤奮刻苦,可變逆境為順境,由苦而甜。

6、鹪鹩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莊子》

欲壑難填,未來占有不盡的财富而争得頭破血流,甚至你死我活,為什麼不學學鹪鹩和偃鼠的灑脫呢?

7、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莊子》

做什麼事都不要絕對化,要适可而止。永遠有你達不到的東西,又何必苛求。

8、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

——《莊子》

要能認清自我與外物的分際,辨明榮辱的界限。

9、以衆小不勝而為大勝也。

——《莊子∙秋水》

小勝小敗無關大局,雖多次小敗,亦不會大傷元氣;大勝大敗則生死攸關,具有決定性意義,不可不慎。

10、 好面譽人者,亦好背而毀之。

——《莊子∙盜跖》

當面阿谀奉承他人,背後又大加诋毀,這種兩面三刀之人,是我們所應該唾棄的。

11、 物損于彼者盈于此,成于此者虧于彼。

——《列子》

有得必有失。很多人因為某些愛好和追求,從執着變成了執拗。盈虧卻是此消彼長,看似得到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失去。

兵家

兵家,古時研究軍事問題的學派,指軍事家或用兵的人。兵家主張運用武力通過戰争來達到統一國家的目的。

名句賞析:

1、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孫子兵法·虛實篇》

學會審時度勢,靈活機動地制訂計劃,不可死搬教條,墨守成規。

2、 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

——《孫子兵法·軍争篇》

在合适的時機選擇合适的方法。

3、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孫子兵法·計篇》

兵不厭詐,也是這個道理。一定要透過事物看本質,不要被表象所迷惑。

4、 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

——《孫子兵法·計篇》

對于個性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應對策略,做生意時這條特别适用。

5、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孫子兵法·謀攻篇》

以己之長,攻彼之短。

6、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孫子兵法·九地篇》

有時候身陷絕境,必須逼自己一把,否則一直停留在舒适區,會一直止步不前。

7、 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司馬法·仁本》

時刻有危機意識,居安思危,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未雨綢缪,方能防患于未然。

墨家

墨家是中國東周時期的哲學派别,諸子百家之一,與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構成了漢民族三大哲學體系,法家代表韓非子稱其和儒家為"世之顯學",而儒家代表孟子也曾說"天下之言,不歸楊(楊朱,道家代表人物)則歸墨(墨子)"等語,證明了墨家思想曾經在中國的輝煌。

名句賞析:

1、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

——《所染》

正确地選擇自己的朋友,“近賢人,遠小人”,隻有這樣才會受到好的熏陶,否則隻能得到壞的影響。

2、 釣者之恭,非為魚賜也;餌鼠以蟲,非愛之也。

——《墨子》

現實中,有人往往為謙卑的躬腰而感動,為精美的誘餌而動心。生活的,愛情的,事業的,在私欲面前,我們會少了判斷力,及而沒有了自我。

3、是故君子自難而易彼,衆人自易而難彼。

——《墨子》

君子對待别人較寬容,因而自己進步很大,那些修養不高的人遇事卻總愛責怪别人,所以自己老是止步不前。

4、是故天地不昭昭,大水不潦潦,大火不燎燎,王德不堯堯者,乃千人之長也。

——《墨子》

有德之君不誇耀自己德行的高遠,這樣才能做衆人的領袖。

5、名不可簡而成也,譽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

——《墨子》

珍愛自己的聲譽,珍惜自己的形象,就像鳥兒愛惜自己的羽毛。名譽之重,由此略見一斑。

6、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據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與友。守道不笃,偏物不博,辯是非不察者,不足與遊。

——《墨子》

意志不堅強的,智慧一定不高;說話不講信用的,行動也不會果敢;擁有财富而不肯分給人的,不值得和他交友;守道不堅定,閱曆事物不廣博,辨别是非不清楚的,也不值得和他交遊。

法家

法家是中國曆史上提倡以法制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派,為諸子百家中的一家。在春秋戰國時期提出富國強兵、以法治國。是中國古代提倡以法制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派。

名句賞析:

1、事以密成,語以洩敗。

——《韓非子∙孤憤》

炫耀什麼,就容易失去什麼。管好自己的嘴巴,也是成熟的标志。

2、審于是非之實,察于治亂之情也。

——《韓非子∙奸劫弑臣》

做事情應明察秋毫,才不至于做錯事和蠢事。

3、因可勢,求易道,故用力寡而功名立。

——《韓非子∙觀行》

做事情不能不考慮外在的環境和形勢,方式、方法很關鍵,選好路子,往往能夠事半

4、上古競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謀,當今争于氣力。

——《韓非子∙五蠹》

曆史是不斷發展的,要通過社會改革,适應時代的發展。

5、 倉廪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管子·牧民》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6、聖人裁物,不為物使。

——《管子·心術下》

能安己心,推己及人,方可安他人之心。人應站在較高的層次上,不為外物所役使。

雜家

雜家本是當年百家争鳴中的一家,其内容很多與方術有關。

名句賞析:

1、 謀定而後動。

——《鬼谷子》

一定要把握好時機,否則追悔莫及!

2、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

——《季春紀∙誠廉》

具有高潔品質的人是不會因外界壓力而改變操守的,即使粉身碎骨,精神也是永存的。

3、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薮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

——《孝行覽∙義賞》

得與失永遠是一對矛盾。世上沒有絕對的得和失。所以明智的人考慮到了失,失時看到了得,在得失之間就能做出正确的選擇。

4、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

——《季春紀∙盡數》

不斷堅持批評和自我批評,才能使思想不僵化不保守,保持活力和先進。

5、尺之木必有節目,寸之玉必有瑕瓋。

——《離俗覽∙聚難》

人無完人,選賢舉能應該求其大善,而不應該責其小過。人們要認識到不足,不要吹毛求疵。

佛家名句

1.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雲。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此詩摘自《禅詩》三百首高僧篇,是一首用尋春詠梅來譬喻悟到本來面目的絕佳禅詩,曆來為人們所稱道。“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雲”,首兩句描繪詩人盡日尋春,踏破芒鞋,入嶺穿雲,但卻一直找不到春天的蹤迹。

2.他人騎大馬,我獨騎驢子。回顧擔柴漢,心下較些子。

這首詩錄自費衮《梁溪漫志》卷十。這首詩真實地或略帶誇張地寫出了世人行為和心理上的某種通病,令人忍俊不禁,于笑中又有所反省。這首詩作勸人知足看便淺,作中庸者的漫畫象看,則維妙維肖。

3.孤雲将野鶴,豈向人間住?莫買沃洲山,時人已知處!

野鶴駕着孤雲高飛天空,豈肯在人間居住?你不必到著名的沃洲山福地,那可是人們最熟悉的去處。

前兩句以淩雲的野鶴形容僧人,貼切有味,理應不失孤雲野鶴般脫俗的品性;末兩句寫詩人對方外上人的諷喻規勸,勸上人隐居冷寂的深山,而不要到熱鬧的名勝去沽名釣譽。

4.南台靜坐一爐香,終日凝然萬慮忘。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緣無事可商量。

出自明-蒼雪禅師的《南台靜坐一爐香》。在南台每天點一柱香、禅坐。一天到晚都無所挂懷,心無所住,一切東西都不在萦懷于心了。心禅達到“凝然”的狀态,自然萬慮偕忘。什麼是與非,有與無,菩提與煩惱,佛與魔,生死與涅槃,所有的一念頭都已不起

5.六祖當年不丈夫,倩人書壁自糊塗。分明有偈言無信,卻受他家一缽盂。

悟新禅師的這首詩是六祖大師的悟道偈,機鋒犀利,顯示了其超凡的智慧。

6.城外土饅頭,餡草在城裡。一人吃一個,莫嫌沒滋味。

出自唐·王梵志的《無題》。榮華富貴皆浮雲,你走亦或是我走,隻有早晚先後而已。“城外土饅頭”,以土饅頭這樣的大白話來喻墳墓,讓人忍俊不禁,“土饅頭”棄之城外,可見世人身死之後的孤寂,而生時的榮華富貴顯而易見是沒有意義的了。

7、一樹春風有兩般,南枝身暧北枝寒。現前一段西來意,一片西飛一片東。

一樹春風有兩般,南枝向暖北枝寒是說,吹向一棵樹的春風分為兩股,一股是暖風吹向南枝,一股寒風吹向北枝。從地理上看,南枝位于向陽坡得到陽光充足,生長茂盛,北枝背陰坡,生長緩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