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多副棺木被扔在荒地上。新京報資料圖
據紅星新聞報道,近日,“河南鄲城停售棺材取締靈車”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
據了解,該消息出自當地發布的一份殡葬改革通知,通知主要表達了兩層意思,一是自2022年1月1日起,所有棺材經營店鋪經營的原棺材一律停止銷售,改為骨灰盒;二是縣域内所有下葬工具(靈車)屆時一律取締,拒不執行的,相關執法部門将予以查處。
對此,鄲城縣殡葬執法大隊黃隊長表示,上述意見是當地12月出台的初稿,之後新的方案馬上出台。
近年來,涉及殡葬改革的不少話題都曾引發關注。2018年,江西省鉛山縣發布公開信表示,當年7月,全縣範圍内不分身份、不分地域,亡故人員遺體一律火化;同樣是在2018年,溫州殡葬試點開展喪事集中辦理服務,不許私設靈堂等規定也曾引發争議。
對中國人而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喪葬祭祀是傳統中國最重要的禮制之一,也有着傳 遞“孝道”的功能。進入現代社會以來,盡管人們開始傾向于更加簡約的殡葬禮儀,國家也在推進殡葬改革,但傳統文化的精神内核仍在遷綿,喪葬所承載的文化與倫理意義都是不可輕視的。
不可否認,移風易俗、積極穩妥地推進土葬轉為火葬有其現實必要性,傳統的土葬、厚葬,既有着濃厚的迷信色彩,也不夠環保。
但誠如有些學者所說,喪葬文化背後附着着一套完整的秩序,包括信仰、規訓、懲罰、價值、教育、傳承等,這是有關部門在出台相關政策的過程中不可忽視的現實。也因此,在殡葬改革過程中,“一刀切”地執行某些政策,無疑會造成民衆觀念上的沖突。
目前,當地有關負責人表示将出台新的方案,這也就意味着,當地很可能不會“一刀切”地停售棺材、取締靈車。目前新的殡葬方案仍處在政策制定窗口期,公衆期待新方案在出台過程中,能夠充分考慮曆史與現實因素,積極廣泛地征求和吸納民衆意見,更好地推進政策落地執行。
其實揆諸《國務院殡葬管理條例》,我國殡葬管理的方針是:積極地、有步驟地實行火葬,改革土葬,節約殡葬用地,革除喪葬陋俗,提倡文明節儉辦喪事。這其中,“積極地、有步驟地”或是地方在制定和執行相關政策過程中需要領會的關鍵詞,切忌簡單粗疏地“一刀切”。
因此,在涉及殡葬改革以及其他事關民衆切身利益的政策出台之前,當地有關方面理應多聽聽民衆訴求與意見,在民意、傳統習俗與現代治理之間,找到公共政策的“最大公約數”。唯有汲取多方意見,才能科學、民主決策,讓相關政策順利推進下去。
近年來,随着人們觀念的改變,很多移風易俗的舉措都得以順利推進,但在某種程度上,喪葬作為人生的最後一次“儀式”,其意義不論對于生者還是亡者都至關重要。
因此,有關方面在殡葬改革的過程中,還是需把控好邊界,既要做好宣傳,也要尊重民衆意見,對于“棺材一律停止銷售”“所有下葬工具(靈車)屆時一律取締”這樣的措施,務必慎之又慎。
總而言之,不管是殡葬改革還是其他公共管理政策的出台,有關部門都需要遵從一個共識——充分保障民衆的知情權、表達權,多考慮民衆訴求,多考量現實地表的複雜性。唯有如此,才能減少公共政策在落實過程中的阻力,做好殡葬服務。
新京報評論員 | 馬小龍
編輯 | 李潇潇
校對 | 陳荻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