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标定義
金三的稅務KPI中第三個就是總資産周轉次數(Total Assets Turnover) ,百度上找到定義與公式:
定義:總資産周轉率是企業一定時期的銷售收入淨額與平均資産總額之比,是衡量資産投資規模與銷售水平之間配比情況的指标。
公式:
1、總資産周轉率(次)=營業收入淨額/平均資産總額
2、總資産周轉天數=365÷總資産周轉率(次)
指标意義
運用總資産周轉率分析評價資産使用效率時,還要結合銷售利潤一起分析。總資産周轉率越高,說明企業銷售能力越強,資産投資的效益越好。
傳統GAAP是不輕易增加資産價值的,尤其商譽、無形資産,抱持這樣的理念的大都是隐性家族控制的企業,當然類似華為這樣的也有一些;但最近的國際會計準則傾向表現資産負債表的現在價值以體現未能的價值。當然不能說這樣有錯,因為這些專家、學者都是認為大型企業,乃至有潛力的企業都是要為資本市場服務,但骨灰級的就認為需要低調一些。
最明顯的案例就是專利權的入賬,會計新銳會認為将項目内的費用、成本一股腦兒的列入無形資産是正确的,符合國家會計準則也符合IFRS,然而我所知道的骨灰級的(例如隐性家族控制的企業、華為等不上市的企業)就隻會把花大價錢購買的專利權才列入無形資産。我個人偏向骨灰級,對新銳保持認同但不認真的态度,也就是說,一心想上市的企業,我不阻止,否則我通常會勸一下。畢竟40年的工作經驗中,看過太多上市公司老闆不好的下場的人,大都會抱持類似我的态度。
但話說回來,本來上市是籌資渠道的一種行為,然而太多人都迷失在資本炒作上,而無法堅持本業,也也是内資企業壽命短于台灣、日本、歐美的原因之一,就好像那句話說的:色不迷人人自迷。
不管怎麼說,事情有兩面,從總資産周轉率(次數)來說,骨灰級的就比較高,因為分母比較低,而處處為資本市場着想的會計新銳就會面臨偏低一些的囧??。
金三的KPI評價邏輯
在金三系統中,對總資産周轉次數的評估是:
*次數大于1的,給予「100」分;
*天數小于0.65的,給予「0」分;
*介于兩者之間的,也就是0.65~0.9999的,就乘以100。
這個評分的邏輯也是無敵,因為不同行業都是一樣的标準,這個标準就不标準。例如造船業,不管是大船、小船,他們的固定資産投資都是非常巨大的,一年能超過0.65的,真的不多;其他類似的行業還有汽車制造、動車制造等。
能輕易跨過0.65次的,就是傳統産業最容易;這樣一說,大約都可以理解。
樣本數據值得推敲
以某市的金三的風險分析表來說,整個市的樣本一共3302個,總資産周轉率大于1,也就是給100分的企業有1434家,占比達43.43%;1~0.65之間的有384家,占比11.63%;0~0.65的846家,占25.62%;然而讓人驚訝的是有638家是次數為0,也就是說沒有營業額。(如上圖)
文章來源:齊哥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