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書是一種寓實用的規範性和審美的藝術性于一體的書體,融合了篆書的對稱、隸書的方折、行書的簡易等特點。
關于楷書有四大家之說,就是所謂的“顔柳歐趙”,四人簡直就是書法界的“四大天王”,估計大部分人開始學書法都是四人中的一個入手。
但是,這四大家是怎麼出來的,恐怕知道的就比較少了。曆史上寫楷書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單單這四個人成了“家”?
第二,這四個人的排列順序,顔真卿—中唐;柳公權—晚唐;歐陽詢—初唐;趙孟頫—元朝。很顯然,四人的排列順序不是按時代來的,而是有别的理由。
所以,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這是前人總結出來的一套館閣教程。
以前讀書人考功名需要寫卷子,寫卷子一般都用館閣體,而這個就是館閣體的教程。
為什麼從顔體開始?
因為顔字開闊、磅礴,所以第一步要學“占格”。楷書都是四方字,所以怎麼在寫字的時候填滿方格是有大學問的。比如“人口”兩字。
同樣的格,但是口字要比人字小很多,如果你試試,把口寫的跟人一樣大,結果就會很難看。
所以,占格不是單純地填滿空白這麼簡單,于是古人就通過學習顔體來補充技能。
占格是學會了,又來了新問題:顔體容易寫得肥滿,一不小心就成了厚皮饅頭:
所以得減肥。哪個瘦?柳體,正所謂顔筋柳骨,要做骨感美人。
可是,還有問題,柳公權是通篇精彩,整體效果好,單字而論有時結構并不完美,所以還要改善結構。哪個結構好?歐體,歐的結構最平正。
但是呢,歐體容易寫得闆,狀如算子,于是再學趙。
趙孟頫的楷書帶有行書筆意,比較活泛。
這樣一整套程序下來簡直太麻煩了,估計學完了大半輩子也過去了,又不是當書法家,為了考試真沒必要搞這麼複雜。那就把過程簡化一下呗,找一個速成的方法。
古人總結的方法就是:歐裡趙面。
取歐的結構,趙的用筆,這樣結合起來,速度大大的提高。很多清人的書法都是這樣子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