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表示由内心意思和表示行為構成,當内心意思和表示行為不一緻時,是應以内心意思還是表示行為為準,這就涉及到意思表示(法律行為)的解釋規則問題。如果從表意人(表示自己内心意思的人)的利益出發解釋,那麼應以表意人的内心意思表示為準,即主觀解釋;如果從受意者(意思表示作出的相對人)的利益角度出發,那麼意思表示的内容應以表意人的表示行為為準,即客觀解釋。
一、以内心意思表示為準的情形
無意思表示相對人時,适用内心意思表示。比如遺囑、抛棄動産所有權,因為沒有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沒有值得保護的确切的對象,所以應以表意人真正想表達的内心意思即為意思表示的真正内容。有意思表示相對人,但是意思表示相對人的利益無須保護或者不值得保護時,一般也适用内心意思。比如,意思表示的受意人明知道表意人的意思表示和表示行為不一緻時,受意人還會對表意人的表示行為産生信賴的,則法律就無須保護;再如,即使内心意思和表示行為不一緻,且受意人也不知表意人的内心意思,但受意人在盡到交易上的合理注意義務後就應當知道表意人的内心真意的(應知而未知),受意人沒有盡到合理的注意義務的,受意人對外行為的信賴就不值得法律保護。
二、以表示行為為準的情形
當有意思表示相對人且意思表示和表示行為不一緻時,除了意思表示本身,受意人不享有其他解釋資料,受意人隻能從所表示的内容中推知表意人的意思,那他必須信賴表示行為的内容,受意人對表示行為的合理信賴就應當優先于表意人的内心意思受到法律保護,即受意人盡到合理的注意義務之後所理解的表示行為的内容即為意思表示真正的内容。
比如:如果合同上列舉了一些事項,但未對列舉事項使用概括性的語言,那麼當事人的意圖應是排除未列舉的事項。如果合同上首先就用了概括性語言,再進行列舉的,那麼當事人的意圖應是包括未列舉的事項;如果合同中的兩個條款相互矛盾的,那麼特别條款應當優先于一般條款;如果合同中有格式條款和協商條款的,那麼協商條款優先于格式條款;如果合同上有手寫和打字的,那麼手寫的内容優先于打字的内容;如果合同有打印和印刷的條款,那麼打印的内容優先于印刷的内容。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