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轉最早隻是東北田間地頭的小戲,屬于地方歌舞演唱藝術。而後,二人轉逐漸成為一門曲藝門類,現在又經由著名的二人轉演員走向全國。當然它也面對着前所未有的危機和流言蜚語,本文我們一起探讨——二人轉的前世今生。
一、傳承三百年的地方小戲,魅力在哪裡?
二人轉究竟從何而來,曆來衆說紛纭,這裡我們并不糾結。但是有一點可以明确,二人轉是兼容并包的藝術,非常推崇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二人轉可以移植姊妹藝術的曲目,曲牌,唱詞,甚至直接照搬使用,卻并不突兀。
二人轉四梁八柱的大戲《大西廂》中,有“聽琴”一折。“聽琴”開頭所用的曲牌就來源于西河大鼓:
帶領着小紅娘往前尋找,一找就找到了斜山轉角牆;
側耳細聽明白了八九,原來是撫琴哥哥寶貝張郎……
傳統二人轉《秦香蓮》中,有一段更是直接照搬了京劇《鍘美案》中著名的老生唱段:
京劇《鍘美案》劇照
驸馬爺近前看端詳。上寫着秦香蓮她三十二歲,狀告當朝驸馬郎。欺君王、瞞皇上,悔婚男兒招東床……
兼容并包的好處就是,二人轉擁有更大的自由度,觀衆愛看什麼演員就可以演什麼。早期二人轉的演出形式和相聲類似,即所謂的“撂地”。圈出一塊地來,演員在裡邊唱戲,觀衆看心情賞錢。為了讓觀衆自掏腰包,早期的二人轉演員練就了一身真本事。二人轉宗師馬力曾在訪談裡回憶說:“二人轉皇後筱蘭芝嗓音極差,但是唱地非常好。他一張嘴有的觀衆轉身就走,但是走三步又被吸引回來,戲唱到一半的時候,場子裡邊靜得掉根針都能聽見”。早期艱苦的生存環境,造就了大批身懷絕技的老藝人,把觀衆的心牢牢抓在手裡,轉眼之間,二人轉已經流傳三百年。
二人轉皇帝韓子平演出照(左)
二、二人轉江湖,民間專業分庭抗禮,流派紛呈随着時代發展,二人轉逐漸專業化,以吉林省民間藝術團和黑龍江省海倫地方戲劇團為代表的專業劇團出現,二人轉也從原來的“千軍萬馬,就看咱倆”,變成有專門的劇作家,作曲家,導演等較為規範的曲藝門類。拿吉林省民間藝術團為例,就有上圖的二人轉皇帝韓子平,著名二人轉作曲家那丙辰,二人轉詞作家宮慶山等等。
專業二人轉出現,并不意味着民間二人轉消亡。在生活艱苦的年代,專業劇團工資待遇很低,專業劇團演員的收入往往不如民間演員。當時不少知名的專業團演員“下海”,要麼到民間演出掙“快錢”,要麼壓根就不唱二人轉改行了。像民間的著名唱将小豆豆,憑借《包公吊孝》名震東北三省,當時四五個專業團都有意招她,結果全被拒絕了。
吉林省著名民間二人轉演員:鄭桂雲(左)、孫文學(右)
就這樣,二人轉逐漸形成了民間和專業共存的格局,流派紛呈。專業二人轉唱腔規範有餘,但活潑不足;民間二人轉又過于散漫,不夠專業。所以二人轉相輔相成,各有千秋。
專業二人轉代表人物:二人轉皇帝韓子平(創立“韓派”),高茹(創立“高派”,是闫學晶的老師)。
民間二人轉代表人物:二人轉苦戲皇後鄭桂雲(國家一級演員),魏三(曾登上春晚)。
三、昙花一現的小沈陽,屬于二人轉的“意外”小沈陽的确是二人轉演員,成名前他是吉林省梨樹縣的專業劇團演員。但是他賴以成名的,卻不是二人轉的專業技能,而是二人轉的旁枝末節——搞笑。
二人轉講究“唱說扮舞”,唱是第一位的,說是第二位的。網絡時代來臨,能聽懂“唱”的人少了,想聽“說”的人多了,因此“說”被無限擴大,“唱”作為二人轉的藝術靈魂,反倒要被抛棄了。
眼下活躍在屏幕前的小沈陽,早已和二人轉演員的身份漸行漸遠,最多每年在地方衛視春晚唱個“小拜年”。小沈陽等一衆二人轉出身的搞笑明星,他們的經曆不可複制,二人轉并不專門培養搞笑人才,也并不具備向全國輸送搞笑人才的能力,小沈陽們的成名,隻是二人轉一個“美麗的意外”而已。
結語:二人轉路在何方,其實就在腳下最近幾年,不論專業二人轉還是民間二人轉,都變得紅火起來。民間的二人轉培訓學校和演出劇場,都在不斷擴張。老百姓逐漸意識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二人轉不再是“下九流”,而是一門曲藝藝術;另一方面老百姓生活富裕了,作為休閑不論是看看搞笑還是聽聽正戲,二人轉都是不錯的選擇,演出市場的紅火也反哺了二人轉的發展。二人轉的“路”其實就在腳下,不過靠講段子、搞笑的成名之路,怕是越來越難走通了。
本文由“浮生多少事”原創,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喜歡的朋友别忘了轉發和評論支持,歡飲關注小編哦!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