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用“桃李滿門、桃李滿天下”來贊美老師培育了衆多的學生。“桃李”,指的就是學生。用桃李指代學生,在古籍中也有很多記載,如唐朝劉禹錫《宣上人遠寄和禮部王侍郎放榜後詩因而繼和》詩:“一日聲名遍天下,滿城桃李屬春官。”唐朝白居易《奉和令公綠野堂種花》詩:“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
那麼,為何用“桃李”來代稱學生呢?
原來,“桃李”一詞典出《韓詩外傳•卷七》:“夫春樹桃李,夏得陰其下,秋得食其實。”這裡記載了一段故事。
戰國時代,魏文侯在位時有個臣子叫子質,曾經為官,因罪而向北逃亡。在北方,他遇到了簡主,并向簡主說:“從今以後,我不再栽培人才了。”簡主問他:“這是為什麼呢?”子質說:“大堂上有半數的士人是我栽培的,朝廷上有半數的大夫是我栽培的,邊境的戍邊軍官有半數也是我栽培的。可是,我曾經栽培的人要麼說我的壞話,要麼落井下石。所以我再也不栽培人才了。”
簡主說:你錯了。如果春天種的是桃樹、李樹,夏天就可以在樹蔭下乘涼,秋天就可以采食它們的果實。但如果春天種的是蒺藜,夏天不但不能采它的葉子,到秋天還會長出刺來。從種樹來看,問題出在你所栽培的人身上。現在你所栽培的人,都不是正直的人。所以,君子要先有選擇,然後再栽培他們。”
後來,人們就把“桃李”用來比喻老師所培養的優秀人才,并逐漸也把所栽培的後輩、門生都稱為“桃李”。久而久之,“桃李”也就成為學生的代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