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王朝簡介
夏王朝黃河中下遊地區
夏王朝,又稱夏朝、夏代、禹夏,中國王族分封時代第一個奴隸制王朝。
夏王朝的先祖為颛顼高陽氏。颛顼的後裔鲧是唐堯政權六任帝姜密的大臣,受封于崇邑(今河南洛陽市嵩縣北),号稱崇伯鲧。崇伯鲧娶修己氏女子女志(有莘氏後代,又稱姒)為妻,生下了兒子禹。帝密十三年(己巳,前2152),崇伯鲧奉命領導治水,他傾盡全力帶領各族人民治水,卻得不到帝姜密的信任和支持。
帝密二十一年(丁醜,公元前2144),帝姜密選定虞舜為帝位繼承人,崇伯鲧(大禹父親)認為堯帝用人不公,怒而與堯帝抗争,激化了與堯帝的矛盾。堯帝姜密采納了舜的建議,以崇伯鲧盜用帝之“息石”“息壤”的罪名,将他逮捕治罪,并強行以武力迫使其族人遷往羽山(注:今江蘇連雲港市贛榆縣西南)。崇伯鲧被流放羽山後,堯帝姜密又宣召鲧的兒子姒禹入朝,封他為司空,讓他繼續領導治水(即後世說的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終于完成了治水大業,成了堯、舜兩朝的重臣。公元前2071年,舜帝美叔病死,傳位給姒禹(姓姒名禹)。
姒禹像
姒禹即位後,以公元前2070年(注:據中國夏商周斷代工程認為中國信史開始于公元前2070年)為夏禹元年,改國号為“夏”,正式建立父傳子家天下的夏王朝,夏禹稱“後”。
夏王朝初都于高密(即陽翟,即今河南禹州市),據史料記載夏王朝前後共遷都九次。
公元前2071年,首任後姒禹遷都于陽城(今河南省登封市告城鎮),為首遷;
公元前2060年,二任後姒啟遷都于安邑(今山西省運城市夏縣西北),為二遷;
姒啟像
公元前2051年,三任後姒太康遷都于斟鄩,太康陵位于今河南省太康縣。
斟鄩——(來自百度百科)斟鄩(zhēn xún),洛陽古稱(含鞏義),為史籍記載中夏朝的都城。據《竹書紀年》記載,從夏朝第三任君主太康開始,到夏桀皆以斟鄩為都城。根據文獻記載夏後氏活動的中心區域。據史書記載,斟鄩地望在河南洛陽盆地故洛州鞏縣西南五十八裡處。1959年夏,中國著名考古學家徐旭生先生率隊在豫西進行“夏墟”調查時,發現了二裡頭遺址,并初步被确認為夏代中晚期都城斟鄩的遺址。
其今在河南省伊川縣、偃師市、登封市、鞏義市三市一縣交界處。今伊川縣江左鎮尚有一村莊為相寨,據老人講相寨起于夏朝,已有4000多年曆史。
姒太康
公元前2039年,四任後姒仲康(中康)遷都于帝丘(今河南濮陽市西南,據傳說姒相陵在此地),仲康陵據說在河南省伊川縣伊河畔,為四遷;
姒仲康
公元前2019年,五任後姒相(又稱相姒相,姓姒,名相,又稱相安、相後,為相氏始祖之一)遷都于斟灌(今山東壽光市東北),為五遷;
姒相像
公元前1943年,八任後姒少康(又稱杜康、相康,相的遺腹子)遷都于原邑(今河南濟源市西北),少康陵與太康陵相鄰也位于河南省太康縣,為六遷;
姒少康
公元前1910年,九任後姒杼遷都于老丘(今河南開封市陳留縣北),為七遷;
姒杼像
公元前1725年,十五任後姒廑遷都于西河(今河南洛陽市西渑池縣境内),為八遷;
姒廑像
公元前1652年,十九任後姒履癸,遷回舊都斟尋,姒癸即夏桀(生卒年不詳),姒姓,名履癸,西河(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東菜園鎮西河村)人。夏朝末代君主,帝發的兒子,古代曆史上有名的暴君。文武雙全,遷都于斟鄩。統治期間,荒淫無度,暴虐無道。商國君主成湯在伊尹、仲虺的輔佐和謀劃下,陸續滅亡韋國、顧國、昆吾。鳴條之戰,夏桀兵敗被俘,放逐于南巢,标志着夏朝覆亡。數年以後,客死于南巢,谥号為桀,為九遷。
姒癸像
夏王朝的疆域:西起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沿黃河至今河南、河北、山東三省交界處。北至河北省南部,東至安徽、江蘇、浙江三省的部分地區,南至湖北省境内。因轄地與其它氏族部落形成犬牙交錯的局面,很難準确地劃清邊境。
夏王朝的經濟主要是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當時的制陶、冶金、紡織、蔔骨等行業已經很發達。
夏王朝共傳十九任王,傳國虛記四百七十一年(公元前2070前1601)。
夏朝晚期的疆域範圍
注: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