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偶成
《春日偶成》是宋代詩人程颢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風和日麗的春日景色。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抒情。詩歌描寫了風和日麗的春日景色,抒發了春日郊遊的愉快心情。詩歌風格平易自然,語言淺近通俗。
程颢
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随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餘心樂,将謂偷閑學少年。
【注釋】
⑴偶成:偶然寫成。
⑵雲淡:雲層淡薄,指晴朗的天氣。 午天:指中午的太陽。
⑶傍花随柳:傍随于花柳之間。傍,靠近,依靠。随,沿着。 川:瀑布或河畔。
⑷時人:一作“旁人”。 餘心:我的心。餘:一作“予”,我。
⑸将謂:就以為。将:乃,于是,就。 偷閑:忙中抽出空閑的時間。
【譯文】
韻譯
雲兒淡,風兒輕,時近春日中午,
傍着花,随着柳,我向河岸漫步。
這惬意的春遊呀,人們并不了解,
将會說我忙裡偷閑,強學少年童。
散譯
淡淡的雲在天上飄,風兒吹拂着我的臉龐,此時此刻已近正午,我穿行于花叢之中,沿着綠柳,不知不覺間來到了前面的河邊。當時的人不理解我此時此刻我内心的快樂,還以為我在學年輕人的模樣,趁着大好時光忙裡偷閑呢。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程颢任陝西鄠縣主簿時春日郊遊,即景生情寫下來的。詩人是宋代有名的理學家,長期困在書齋裡,少有閑暇寬懷的時候。一旦走出書齋,回到大自然中,便覺得格外爽快,那種怡然自得的心情不言而喻。
【賞析】
日近中天,雲淡風輕。淡與輕是天氣,更是心境。詩人穿越花草,擦身柳條,跋涉前川,觸目皆是遊春之樂。這快樂看似源于春日風物,其實由内而外,源于一顆哲人的“心”,因而詩人說“時人不識餘心樂”。程颢以為,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莫非己也。風雲花木,是天地之仁。若能超越萬物區别之心,便能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仁、有美。哲學的思力終将回歸生活,返璞歸真,外發為一派少年般的快樂。
這與曾點相似,孔子問學生們的志向,他最喜歡曾點的回答:“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程颢贊美曾點說:“其胸次悠然,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見于言外。”他認為,曾點的“樂”源于充盈飽滿的内在和對大道周流的領會,“胸次悠然”,“天理流行,随處充滿,無少欠阙。故其動靜之際,從容如此”。程颢的快樂心境與之相似,“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樂其日用之常”。明道先生用詩歌來表達快樂,凡人如你我何不用生活來踐行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