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牆、黛瓦、觀音兜,竈頭菜飯飄香、蓮湘糕軟糯香甜……金山區廊下鎮中華村,一直是滬郊小有名氣的村落之一。
2006年,乘着新農村建設的東風,中華村引進錦江集團謀劃布局,上海市第一個整體規劃的農家樂應運而生。
長期以來,這裡是不少遊客的心頭好。他們喜愛這裡的田園清麗,向往這裡的生活閑時,亦更愛這裡的農家樂飯菜的一口鮮甜。
随着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越來越多的目光和資本聚焦在鄉村,越來越多的鄉村煥然一新,中華村的光芒逐漸暗淡下來。
2021年,中華村啟動鄉村振興示範村創建。借此契機,大到農家樂整體風貌,小到房前的盆景,整個村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提質升級,做大做強農家樂
建成至今,中華村農家樂也經曆了三個發展階段。
2006年農家樂建成後,不少中華村村民一躍成為令人豔羨的“五金”農民:在景區内打工有一份薪金,把自家房屋出租開農家樂有一份租金,土地流轉後收入一份流轉金,加入了農保或鎮保有一份社會保障金,外加經營農家樂又多一份旅遊創收金,可謂是上海新農村建設帶動農民增收的一個縮影。不過,當時的農家樂隻能算是單純吃農家飯的1.0版本。
2015年,廊下郊野公園開園,大批遊客紛至沓來。作為郊野公園的一部分,中華村的農家樂更熱鬧了。此時的農家樂融入了更多鄉村旅遊的元素後,升級成了2.0版。本地民宿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吸引更多年輕人來到廊下。當地農民也升級為“六金”農民,多了一個“提籃小賣金”,将自己富餘的蔬菜瓜果賣給遊客們,便宜又新鮮的農産品深受歡迎。
在鄉村振興示範村建設過程中,農家樂也向3.0版升級。
據介紹,中華村在原有基礎上深度挖掘村内農家樂發展曆史,注入更多紅色基因,以“未來中華 紅色中華”為主題,打造具有紅色基因,集特色餐飲、鄉野民宿、活力童趣為一體的綜合性農旅融合展示區。
中華村通過農家樂整體風貌提升等項目,在保留“白牆、黛瓦、觀音兜”原味風貌的基礎上開展各項改造工程。在實施道路改造和景區标識提升項目的同時,新建橋路等基礎設施,串聯起核心區域多個重要節點,遊覽線路進一步優化。對農家樂核心區域道路兩側、房前屋後的樹木、花草、盆景、農家樂店面門牌等進行統一設計引導。
尤其是标志性的錦江小樓經過重新規劃設計,整合村内資源,成為集紅色主題教育、農家樂成果展示等為一體的綜合性展示空間。同時,中華村鼓勵村民自主創業,用差異化經營突出自身特色,目前已有28戶農戶自主創業,戶均收入30萬元左右。
“薪配送”保留鄉村煙火氣
在示範村建設中,如何讓村裡既幹淨整潔、又充滿煙火氣?這個問題,是擺在中華村兩委班子面前的一道難題。
村裡的農家土竈是吸引不少遊客前來打卡的特色項目。随之而來的柴火堆放問題,一直是中華村人居環境整治的一個難點。
村兩委班子深知土竈的重要性,柴火管理不可“一刀切”。2022年,村委會與村民們經過多次商讨,最終決定采取“集中+配送”的方式解決柴火管理問題。開辟出村内的一處空地,集中儲存村民堆積在宅前屋後的閑置柴火。村民需要儲存的柴火由村裡統一免費清運,當場點清數量,并輔以銘牌标注等形式,對每家每戶儲存的柴火進行明确區分,保障村民權益。
需要領取柴火時,村民隻需在微信上建立的柴火配送群内提出申請或是直接聯系村委會幹部,村委會将安排志願者免費配送适量柴火至家門口,保證村民日常生活需求。
這樣一來,既能讓宅前屋後舊貌換新顔,也保留了農家樂需要的煙火氣。截至目前,“薪配送”管理法已累計為36戶村民清運、儲存柴火1.3萬斤。
文:曹佳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