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讀《傳習錄》2022.10.12
【原文】
問:古人論性,各有異同,何者乃為定論?
先生曰:性無定體,論亦無定體,有自本體上說者,有自發用上說者,有自源頭上說者,有自流弊處說者。總而言之,隻是這個性,但所見有淺深爾。若執定一邊,便不是了.性之本體原是無善無惡的,發用上也原是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的,其流弊也原是一定善一定惡的。譬如眼,有喜時的眼,有怒時的眼,直視就是看的眼,微視就是觑的眼。總而言之,隻是這個眼,若見得怒時眼,就說未嘗有喜的眼,皆是執定,就知是錯。孟子說性,直從源頭上說來,亦是說個大概如此。荀子性惡之說,是從流弊上說來,也未可盡說他不是,隻是見得未精耳。衆人則失了心之本體。”
問:孟子從源頭上說性,要人用功在源頭上明徹;荀子從流弊說性,功夫隻在末流上救正,便費力了。
先生曰:然。
【解讀】
一,這章是“陽明論性”。
二,孟子講的性善,說的是性發出的“四心”是善的。西方人也不否認人有“四心”,但“四心”總被不正當欲望包裹,很可能做出惡事,西人據以判斷性是惡的。
二者沒本質差異。孟子講的是性的上遊,西人講的是性的下遊,上遊的清水到下遊成渾水了很正常。
陽明先生說,“無善無惡心之體”,性的根體無善無惡。孟子說的性善的性是性發出的“四心”,不是根體;西方人說的性惡的性是性的表現形式,也不是根體。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