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話中華龍 (之4)
不斷演進的形象和職能
紅山玉龍
如前所述,龍的雛形還是蛇或蟒,造型簡單樸拙,體現了原始人類樸素的審美觀念。從出土文物來看,我國最早發現的龍形是新石器時代屬龍山文化的玉龍, 距今約五、六千年。山西襄汾陶寺墓出土的約4500年前的泥質褐陶盤内繪制的龍紋形狀,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龍紋,都體現了以上特征。
商代龍形器縣
西周玉龍
商周時期,龍紋已做為常見的圖案紋飾出現在玉器、青銅器上。由于龍是人想象的産物,随着人們審美觀念的變遷、主觀願望的變化以及統治階級的鼓吹神化,龍的形象也經曆了一個不斷演變的過程,如由無須發展到有須,由三爪漸變為五爪,色彩也越來越絢麗多姿。到了明清時代,龍的形象已非常豐滿華貴,體态更加多姿多彩,達到了神聖華貴的極緻。
漢代龍紋瓦當
魏晉龍形
唐代龍器
宋元龍圖
明朝龍袍
清代龍圖彩瓶
遠古神話中的龍隻不過是一種能上天入水的龐然大物,雖然有時也興雲作雨,但這并不是它的專長。當時專司降雨的神祗是風伯、雨師。炎帝手下的赤松子就負責布雨,能“随風雨上下”(《搜神記》),使雨水均勻撒布大地,滋潤稼禾。炎帝的女兒從其學道,也成了耕雲播雨的女神。上古并沒有龍王,更甭提立廟興祀一說了。可見當初龍跟雲雨的關系并不太大,何以後來成了司水之神呢?
我國是一個以農業立國的文明古國,遠在七、八千年前,黃河、長江流域就有了一定水平的原始農業,直到近代農業出現前,我國農業耕作技術在世界上一直遙遙領先,對人類文明做出過巨大貢獻。
雨水對我們這個農業大國來說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意義,風調雨順則國泰民安,一旦旱澇,往往人民流離失所,社會動蕩不安,經常導緻朝代的更叠。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曆代統治者對這一點深有感觸,一直想抓住“雨水”這一農業的根本命脈。雖然已有風伯、雨師一類專司風雨的神祗,但求人不如求己,皇帝既然貴為“真龍天子”,可以代行天意,為什麼不能司風掌雨呢?極端膨脹的統治欲使他們把風伯、雨師撥拉到了一邊,幹脆把掌握一國之本的風雨大權收歸己有,交給了自己的本家---龍,并降旨封王,以便能随心所欲, 保佑天下風調雨順,達到民安而國泰,自己穩坐龍椅的終極目的。龍因而不僅成了大神,并擁有了興雲布雨的專門職能。雲興雨作、風雨調和是萬物生長的條件,人們祈望豐年,懼怕災荒,從而把龍做為詳瑞而頂禮膜拜。天旱時,人們光着膀子,頭戴柳帽,從廟中請出龍王爺的神像,讓它曬曬日頭,看看旱情,嘗嘗幹旱的滋味,體察人間的疾苦,并不斷往其身上潑點水,求它發慈悲下點雨。雖然并不一定靈驗,但人民還是對其寄予了深切的厚望,把這風俗一代代延傳下來。
龍字的演變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 龍的形象實質上是中華各民族緊密團結不可分割的象征。在跨越千年的難得機遇裡,做為龍的傳人,我們應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以龍的奮發向上、自強不息的精神,推進祖國統一大業,為中華民族的騰飛做出應有的貢獻。
over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